中医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探讨
2019-01-07宋丽琪
宋丽琪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儿科,吉林 吉林 132012)
儿童抽动障碍症(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常见病症,有明显遗传倾向,至今原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反复、快速、无目的、不可控制的一个或者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分为运动性和发声性。依据病情轻重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患儿学习生活和生长发育。
1 中医各家学说及中医内治法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于此病的临床症状早有记载,如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驰纵也,俗谓之抽。”中医对本病的辩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家多从五脏进行辨证。
1.1 从肝为主论治:宣桂琪[1]教授认为本病位于肝。五脏中肝属木,喜调达而恶抑郁。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载:“肝主风,…肝风作惊。“多种原因致肝风内动则发抽搐。宣教授治疗以清肝、平肝、熄风、安神为原则。
1.2 从肺为主论治:李燕等[2]总结,临床中感染常常是小儿抽动障碍发作的诱因,而小儿疾病以肺系疾病最为多见。如何减少小儿肺系疾病的发作次数,成为减少抽动障碍发作的关键。这源于刘弼臣教授[3]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病发于肺“的理论。
1.3 从心为主论治: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载:“心主惊,…心热…作惊。”大多抽动患儿或脾气暴躁,或性情郁闷不舒。因此韩斐教授[4]认为情志因素为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因素。治疗以镇心为主,平肝为辅。李安源教授[5]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主要在心和肝,治疗以养心柔肝为主。
1.4 从肝肾为主论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亦可发为抽搐。因此李宜瑞[6]认为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肝和肾。以滋肾调肝法为治则。
1.5 从肝脾论治: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阴阳稍有偏颇,即会发生病理改变。因此李素卿教授[7]认为脾虚肝旺最为多见。综上所述,各临床医家大多数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可涉及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及一定的疗效。
2 外治法
2.1 针灸:魏小维主任[8]认为肝失疏泄,心神失主为抽动障碍的病机关键,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等;阴虚加太溪、三阴交;发声加天突、玉液;眨眼加丝竹空;努嘴加地仓。10次为1个疗程。
2.2 针药结合:张秀芳[9]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口服中药联合针灸的方法治疗抽动障碍。如肝风内动证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针灸取百会、风池、合谷等。
2.3 针刺结合拔罐:夏粉仙[10]治疗采用针刺肝俞、肾俞、脾俞等穴,针后用闪罐肝俞、肾俞、脾俞等穴,疗效满意。
2.4 针灸联合刺络:石全[11]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则,用三棱针点刺印堂、太阳、头维穴,并挤出血液5~10滴,于少商、商阳等井穴及大椎刺络放血,挤出血液3~5滴,隔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2.5 针灸配合梅花针扣刺:张泽荣[12]以针刺风池、合谷及太冲为主,随症加减穴位,并以梅花针叩刺督脉、膀胱经,治疗30例。疗效肯定。
2.6 针刺配合耳穴:李娅茹等[13]根据小儿生理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采用“抑肝扶脾”法,针刺舞蹈震颤区、百会、肝俞、脾俞等,配合耳穴神门、心、肝俞、脾俞、肾俞、内分泌等。
2.7 推拿:米继强等[14]运用疏肝扶脾法推拿治疗抽动障碍。主穴为点按小天心1 min,捣小天心1 min以疏通经络,熄风定惊;掐揉五指节以宁心安神,化痰定惊;按揉足三里以补脾益胃。
2.8 推拿联合耳穴:刘丽平[15]按揉迎香穴、下关穴、地仓穴等,揉搓肘、肩关节,揉腹等,调养气血、舒筋通络;同时取神门、心、肝、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采用耳穴法起到通络镇静的作用。针灸是治疗抽动障碍的主要外治法,配合使用其他中医疗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小儿“神识未发”,因恐惧针刺多拒绝治疗亦成为一个难点。
3 雷火灸治疗
笔者运用雷火灸疗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具体方法为依据不同的肌群抽动部位以及中医证候分型选定穴位进行规范治疗。雷火灸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药效峻猛,渗透力强[16]。雷火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患者依从性高。
小结:目前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方法和文献很多,处于百家争鸣的时期。有几点建议如下:①儿童抽动障碍起病多隐匿,多以眨眼首发,清喉、尿频亦多见,容易误诊。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呼吁社会特别是老师、家长了解抽动障碍的常识,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②抽动障碍患儿心理治疗亦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应引导患儿,保持心情舒畅,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③中医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其优越性在于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只有辩证论治,秉承几千年的中医精髓,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用发展的思维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