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癌性血瘀肿瘤

杨 扬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癌性发热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肿瘤细胞过度增生及释放出大量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部分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或坏死等现象,并伴随持久性发热[1]。因此,有必要及时干预来对发热现象进行消除,从而保证患者身体状态及生活质量。临床指出[2],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疗效明显,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本研究为证实上述理论,在我院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90例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根据其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5±1.4)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7.4±1.6)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纳入标准[3]:①符合癌性发热(血瘀证)诊断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癌性发热(血瘀证);②预计生存期超过5个月;③自愿配合研究治疗开展;④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②合并神经系统神经疾病,精神状态异常;③药物过敏者;④参与其他研究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消炎痛(生产厂家: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701,25 mg)口服,初始剂量25~50毫克/次,2~3次/天,1 d最大量不应超过150 mg。观察组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由甘草3 g、赤芍12 g、生地20 g、知母10 g、黄苓10 g、丹皮10 g、西洋参6 g、桃仁10 g、淮牛膝10 g、水牛角100 g,以清水煎取,每日1剂,分3次于餐后2 h服用,连续服用7 d。

1.3 观察指标:对比治疗体温降低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发热症状复发率。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综合评定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总分40分,分值越高则证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体温降低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体温降低时间(1.42±0.52)d短于对照组(3.06±0.55)d,生活质量评分(37.51±1.45)分高于对照组(31.36±1.6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35、19.152,P=0.000、0.000)。

2.2 发热症状复发率对比:观察组热症状复发率2.22%(1/45),对照组4.44%(2/45),2组发热症状复发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 论

癌性发热(血瘀证)是指临床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之后出现的发热症状,且具有持续时间过长、病情不稳定等特点。据临床资料[4]记载,该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恶性肿瘤生长。随着恶性肿瘤不断生长,导致涉及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②肿瘤细胞破坏。治疗过程中引起肿瘤细胞大肆破坏,并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发热;③免疫反应。部分肿瘤细胞本身存在内源性致热原,并引起炎性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出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诱使发热产生;④活性物质。肿瘤细胞自身能够分泌5-羟色胺、儿茶酚胺、甲胎蛋白等活性物质,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而其中部分物质可引起发热。而且,发热患者应用抗生素及抗过敏药物均未见明显疗效。在中医中指出,该疾病发病因素则多由外伤、跌仆导致,致使局部血液气推无力、血液运行缓慢等,出现瘀血内阻,导致离开静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从而出现疼痛、发热、肿块、出血等临床表现。目前临床治疗中多以药物治疗,消炎痛是临床常用药物,具有较好解热及缓解炎性疼痛的作用。但由于起效时间较长,难以达到患者对治疗的需求。而清热散瘀解毒方是一个中药方剂,由甘草、赤芍、生地、知母、黄苓、丹皮、西洋参、桃仁、淮牛膝、水牛角等组成,其中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的功效,而其他药物则均具有类似疗效,且中草药性温和,不易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患者退热时间为(1.42±0.52)d,生活质量评分为(37.51±1.45)分,退热时间较短,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能够满足患者对治疗效果的需求。而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退热时间为(3.06±0.55)d,生活质量评分为(31.36±1.64)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观察学者研究来看,其结果以本研究结果一致,证实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6]。此外,经治疗仅有个别患者发热症状出现复发,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故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综上所述,清热散瘀解毒方在癌性发热(血瘀证)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可通过缩短患者退热时间来对其生活质量提供保障,使其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癌性血瘀肿瘤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血瘀体质知多少
ceRNA与肿瘤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