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镇痛泵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与临床研究
2019-01-07刘向明荣根满
刘向明 董 凡 荣 阳 荣根满
(1 辽宁省辽阳市文圣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硬膜外镇痛已广泛用于消除术后患者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镇痛效果好,使用方法简单,并发症少,深受患者的欢迎[1-2]。本院自2008年将镇痛泵应用于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择期手术患者800例,男476例,女324例,年龄18~80岁,平均39.5岁。所有患者术前无心肺功能障碍,手术部位包括肺、食道、肝、胆、胃、脾、肠道、子宫、膀胱、脊柱、下肢骨关节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或全麻加硬膜外麻醉,于手术结束开始缝皮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的布比卡因10 mL+吗啡2 mg作为负荷量(Load dose),随即接上镇痛泵,泵内有镇痛液150 mL,其配方为吗啡10 mg,氟哌啶10 mg,布比卡因225 mg,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调节PCA泵的合适工作参数:连续背景输注量(Basal infusion)为2 mL/h,单次给药量(Bolus)为1.4 mL,锁定时间(Lockouttime)为30 min。维持72 h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及镇痛泵。
1.3 临床观察
1.3.1 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手术的部位、患者的心理状态,打消患者对手术以及由手术引起的疼痛的忧虑,仔细解释PCA泵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由于使用PCA泵患者可出现哪些并发症,做到心中有数。
1.3.2 患者回病房后麻醉医师应向临床医护人员交待PCA泵的工作参数,观察患者使用PCA后神志、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的变化;患者的镇痛情况。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症状。
1.3.3 手术后患者由于体温升高及输液,经常大汗淋漓,加上长时间卧床的不适感导致患者经常翻身,容易引起背部胶布的脱落,导致硬膜外导管的脱出,造成术后镇痛中断。因此需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在协助患者翻身时注意保护硬膜外导管。
1.3.4 特别是推间盘手术,外科医师在术中损伤硬膜,没有及时发现,导致镇痛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以及采用联合麻醉(CSEA)后应用硬膜外PCA时,需注意由于渗漏效应和容量效应镇痛液可由硬膜外进入蛛网膜下腔,二者均可引起“脊髓麻醉”而导致患者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异常。
2 结 果
2.1 本组使用PCA泵患者中完全无痛316例,占总数的65.8%;有轻微疼痛可以入睡134例,占27.9%;中度疼痛影响睡眠20例,占4.2%;严重疼痛要求使用度冷丁者10例2.1%。
2.2 部分轻度、全部中度疼痛或以上的患者要求麻醉医师临床检查PCA泵的工作情况,30例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中有22例是由于硬膜外导管脱出体外或PCA泵的连接导管松开导致镇痛液不能进入硬膜外腔;有6例是由于PCA泵的电池问题导致PCA泵停止工作;2例原因不明。
2.3 本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恶心;10例出现尿潴留;4例出现皮肤瘙痒。
2.4 本组2例使用PCA泵患者术后因寒颤静推异丙嗪25 mg后,意识丧失2 h,经严密观察后自行清醒;2例实施椎间盘手术患者术后使用PCA泵,因术中损伤硬膜导致使用PCA泵后l h出现循环、呼吸抑制,及时发现,抢救后脱险。
3 讨 论
术后急性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以及情感上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术后镇痛不仅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而且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术后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通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术后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自主呼吸的做功,减少了术后患者对抗机械通气以及胸部理疗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术后患者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术后镇痛可避免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了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引起的肢体缺血现象的出现[3]。PCA能减短术后护理时间并提高护理质量[4],有助于手术患者早日康复。由于镇痛液配方中含有吗啡和局麻药,在进行持续硬膜外镇痛时可出现恶心、皮肤疹痒、尿潴留等并发症,如果镇痛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可出现脊髓麻醉等,应引起使用者注意[5]。
总之,应用PCA泵进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大大缓解了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既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同时也减轻了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但小部分患者可出现相应的并发症,术后应加强观察,保证患者的安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