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应用纤维内镜活检胃黏膜诊断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9-01-07包海龙梁国栋迟丽丽高紫薇孟亚飞朱琳琳
包海龙 梁国栋 迟丽丽 高紫薇 孟亚飞 朱琳琳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胃癌是临床中多发疾病,随着生活作息紊乱、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胃癌发生率呈递增模式。在临床中,纤维内镜利于对胃癌患者实施胃黏膜组织活检,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正确的结果可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胃黏膜病理诊断存在很多问题,不单纯是诊断医师诊断经验欠佳的问题,胃癌疾病具有一定复杂性[1]。所以,本文就诊断我院胃癌患者实施纤维内镜活检,分析其检出率和诊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数字随机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43例疑似胃癌患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消化不良等情况。
1.2 方法:胃黏膜活检标本应用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实施制片,HE染色,应用光镜观察切片。
1.3 观察指标:记录胃癌患者的检出率,同时对诊断过程中所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2 结 果
2.1 胃癌患者的检出率:243例患者中通过病理诊断出胃癌患者41例,检出率为16.87%,胃镜下诊断胃癌33例,与病理诊断相符率为80.49%。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7~81岁,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中6例未分化胃癌确诊为恶性淋巴瘤,发生率为14.63%,3例初诊时漏诊,复片后诊断为胃癌,发生率为7.32%。
2.2 诊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6例未分化胃癌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通过切片发现有2例胃黏膜活检切片中有大片坏死组织,少见异型细胞和破碎腺体,诊断为异型增生可疑癌;4例通过内镜得知为浅表糜烂,综合分析,诊断为特异性增生可疑癌变。
3 讨 论
纤维内镜检查是临床中检测胃癌应用率最高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临床特点为操作便捷、通过镜下可观察到胃癌面膜表层微小变化[2]。胃癌属于临床中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作息紊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胃癌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严重威胁我国人们的生命健康。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有异常、种族、饮食、地理条件、慢性萎缩性胃炎、霉菌毒素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等。有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可在机体存在10年以上,从而增加癌变概率。胃癌一般多发生为中老年人,但是30岁以下的患者也会偶尔发生[3]。
胃癌可分为黏液腺癌、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乳头状腺癌,分化程度可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诱发胃癌需多种因素,而且发病过程紊乱。胃癌有癌前状态与癌前病变情况,癌前状态表示胃癌发病危险性的临床状态,癌前状态患者不会诱发胃癌,癌前病变表示某种病理学变化,真正的癌前变化,终会诱发胃癌。癌前状态和病变有着紧密关联,如果癌前病变在胃癌之前出现,属于异型增生,癌前状态可分为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以及胃息肉等。胃黏膜异型增生属于上皮异常并有肿瘤性质的增生,临床症状为腺体结果、细胞形态明显异常。
胃黏膜活检是临床中基础病理检查项目,有着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是出现漏诊的概率非常高。病理诊断结果不仅仅包含纤维内镜活检部位、受压情况和块数,还可对胃黏膜病变程度以及病变所存在的复杂性进行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中:6例未分化胃癌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通过切片发现有2例胃黏膜活检切片中有大片坏死组织,少见异型细胞和破碎腺体,诊断为异型增生可疑癌;4例通过内镜得知为浅表糜烂,综合分析,诊断为特异性增生可疑癌变。通过临床来看:特异性增生可疑癌变确诊后,及时进行活检和手术,利于确定是否为胃癌,癌前病变就是异型增生,尤其是异型增生和高分化腺癌无法有效区分。根据临床经验,将恶性良性肿瘤区分主要依据为:异型增生腺体形状为灶状,互相挤压,对周边黏膜挤压多为恶性;腺管生芽、上皮小便搭桥共壁,分支不规则多为恶性。异型证书的腺管为团块状,或者实性多为恶性。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核比较密集、当核离开基地,突向细胞顶端,恶性的概率比较大。部分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核将偏大,同时出现核仁多为恶性。在黏膜内、黏膜基层内的小团块肿瘤细胞浸润灶,利于对胃癌做出诊断[4]。在临床工作中,对胃浸润癌诊断,黏膜内出现浸润为基础条件,如果异型增生和浸润癌无法有效区分时,可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可疑病变,高级别异型增生可疑癌变或者癌变都需实施胃部切除。有相关研究称:严重异型增生应加强重视癌旁组织,而不是癌前病变,因为严重异型增生周边会出现浸润癌的情况。所以,对胃黏膜灶性糜烂灶,内镜检查医师应多点灶活检意识,以免出现漏诊的情况[5]。
综上所述,纤维内镜在临床中普及利于及时发现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有着重要意义,利于及早发现及早开展治疗。针对病理医师而言,在具体工作中,对胃黏膜进行诊断,一定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综合性分析,对比再进行总结,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