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资生经》医案诊疗特点浅析

2019-01-07雷海燕史海霞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气海百病灸法

雷海燕,姜 娜,蒉 刚,郝 军,史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1999)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执中所撰。王执中,字叔权,南宋东嘉(今浙江瑞安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乾道乙丑年(公元1169年)中进士,曾任从政郎、将作丞,南宋时期著名针灸医家,著有《既效方》(已佚)和《针灸资生经》(以下简称《资生经》)[1]。《资生经》全书共有七卷,卷一论腧穴,采用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据《太平圣惠方》补录11穴,总载穴365个;卷二论针灸法,包括取穴、施灸、灸后护理针灸禁忌及针药关系等[2],阐述了王执中对针灸学诸方面的独到见解;卷三至卷七记载约197种疾病的取穴和施治,同时也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医案和临床医案,涉及内、外、妇、儿、伤骨、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一部分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更多的是王执中自己临床经验的真实记录和心得体会。《资生经》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博引医药方书,兼抒己见,收集了大量的针灸临床医案,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针灸临床学专著。笔者通过对该书的临床医案的整理分析,总结王执中的针灸诊疗特点,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1 针灸须药

王执中是一位富有创新的医药学家,他借鉴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提出了针灸须药的临床诊疗观点[3]。他认为在临症治疗时应不拘一方一法,因病施治,择善而从,因此临床治疗方法十分丰富。《资生经》记载了197种疾病,收录医案约135例,包括针刺、灸法、放血、火针、药物及热敷等治疗方法,其中涉及灸法的医案约有75则,单用灸法的医案约46则,单用针法的医案约12则,针灸药兼而用之的约30则,来自其他医家以及民间的单方、验方约36则。他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卷二·针灸须药),提出从医者应全面掌握针刺、灸法及药物三种治疗方法,随症施治,不偏执一法,或针或灸或药,或兼而有之,做到“针灸与药相须”[4],充分利用针、灸、药的特长,宜针则针,宜药则药,宜灸则灸,灵活运用。如“脚气一病,最宜针”(卷五·脚气),因此治疗时应首选针刺治疗,但在不同的证候时,也可用灸法或药物进行治疗。又如梦魇篇中载:“有妇人夜多魇,盖因少年侍亲疾用心所致也,后服定志丸,遂不常魇。灸固不可废,药亦不可不服也”(卷四·梦魇)。王执中在此提出治疗梦魇可用灸法,但药亦不可不服的观点,提倡灸药兼施。又载:“有人久患反胃,予与镇灵丹服,更令服七气汤,遂能立食。若加以着艾,尤为佳也。有老妇人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既归,只灸水分气海即愈,神效”(卷三·反胃)。本案中,王执中认为反胃可以药物治疗,但若加用灸疗,效果更佳。又载:“舍弟行一二里路,膝必酸疼不可行,须坐定,以手抚摩久之,而后能行。后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酸疼,灸犊鼻而愈。以此见,药与灸不可偏废也。若灸膝关、三里亦得,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卷五·膝痛)。这个医案中王执中认为膝痛既可用药物,也可用灸法,不可偏执一法。王执中的很多医案都突显了他在临症治疗时擅于因症施治,针、灸、药相须而用的临床诊疗特点。

2 重用灸法

晋唐至宋代一直重视灸法治疗,王执中亦秉承这一诊疗特点。以“人资生胃气以生”(《资生经》书名即寓此义),而灸法可壮脾胃故也。因此《资生经》有大量关于灸疗的临床医案,其中涉及灸法的医案有75则,单用灸法医案46则,针灸药兼而用之的有30则。《资生经》使用灸法进行治疗的疾病非常多,据笔者粗略估算,涉及灸法治疗的内科疾病约107种,涵盖呼吸、消化、心内、神经及泌尿各科。如虚损灸神阙、气海、丹田等(卷一·虚损);咳嗽灸肺俞等穴(卷四·咳嗽);溏泄灸脐中、三阴交(卷三·溏泄);脑痛灸囟会(卷六·脑痛);反胃灸水分、气海(卷三·反胃);中风灸百会、风池等穴(卷四·中风)等。伤科疾病约27种,如肩背痛灸膏肓、肩井(卷五·肩背酸痛);肩痹痛灸肩髃等(卷五·肩痹痛);足麻痹灸肾俞等(卷五·足麻痹);膝痛灸腰犊鼻等或“按其穴酸痛,即是受病处”(卷五·膝痛);腰痛灸阳陵泉(卷五·腰痛)等。外科(包括五官科)疾病约55种,如龋齿“灸其左太阳明脉”(卷六·口齿疳疮);鼻衄灸上星、囟会等(卷六·鼻衄);发背“于疮上灸之”(卷七·发背);毒蛇咬伤用隔蒜灸法(卷七·犬伤)等。妇科疾病约12种,如“张仲文疗横产先出手,诸符药不捷,灸右脚尖头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卷七·难产);赤白带灸带脉穴(卷七·赤白带)等。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资生经》还阐述了各种灸法的临床操作和治疗,如四花穴灸法、灸痔法、隔蒜灸、隔附子饼灸、孙真人脚气八穴灸、小儿雀目灸及天灸等等,皆散见于各篇医案中。总结分析《资生经》大量的灸法医案,可以看出王执中灸法治疗的诊疗特点有三:一是取穴少,一般1~2个穴位;二是壮数少,大多3~7壮;三是取穴灵活,擅用压痛点。《资生经》丰富的灸法临床医案对后世的灸法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3 取穴擅于运用压痛点

王执中临证取穴十分灵活,且擅于使用疾病压痛点,并命之曰“针灸受病处”,即《千金方》所说的阿是穴[5]。王执中在针灸治疗时,首先要寻找患者身上某些反应点,按之酸痛处取穴,甚至在卷二中辑录有“针灸受病处”专篇加以说明,惜已亡俟[6],但留存的医案多有“针灸受病处”的记载。如背痛篇载:“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半,隐隐微疼,按之则疼甚,谩以小艾灸三壮,即不疼。它日复连肩上疼,却灸肩疼处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犹信云”(卷五·背痛),明确指出背痛灸痛处(阿是穴)即愈,这也证实了《千金方》阿是穴的临床疗效。又载:“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之,自言人必无老新妇,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卷三·肠痛),这个医案指出肠痛可在背上寻找相应的背俞穴,如有压痛,灸之可愈。在临床治疗中五脏六腑有疾亦可如此应用。又载:“列子载偃师造偈云:废其肾则足不能行。是足之不能行,盖肾有病也,当灸肾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环跳、风市、犊鼻、膝关、阳陵泉、阴陵泉、三里、绝骨等穴。但按略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卷五·足麻痹不仁),这个医案明确指出按之酸痛处即是受病处,艾灸此处即可治愈疾病。此外,咳嗽在膻中穴有压痛,肠痈在大肠俞有压痛,痫疾在风池穴有压痛,妇人带下在带脉穴有压痛等,均可于压痛处刺灸而愈。王执中的临床医案取穴多有“针灸受病处”的踪迹,且临床疗效显著。王执中对于“针灸受病处”的临床经验对于后世的针灸临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注重养生、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防是中医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王执中在本书中也提出了保养元气、未病先防的观点[7]。如虚损篇载:“人身有四海,气海、血海、照海、髓海是也,而气海为第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唐代柳公年有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之论,王执中十分尊崇,认为频灸气海穴是保养元气的一个重要方法。又如“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卷三·虚损),这是灸脐中(神阙)养生的医案。王执中在本书中十分推崇养生保健灸,认为灸气海、关元等穴有强壮抗衰等作用,可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又载:“古人云:百病皆生于心。又云:百病皆生于肾。心劳生百病,人皆知之。肾虚亦生百病,人未知也。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肾水不上升,则心火不下降,兹病所由生也。人不可不养心不爱护肾乎”(卷三·肾虚)。王执中在这里提出了百病皆生于心和肾,肾水上升,心火下降,心肾相交,即怡养心肾,才能保养身体,百病不生,也体现了中医学未病先防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

5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资生经》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博引医药方书,兼抒己见,且收集了大量针灸临床医案,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针灸临床学专著。《资生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代《针灸集成》等针灸专著都从《资生经》中吸取了丰富的针灸临床治疗经验。王执中在临床治疗中重用灸法,同时又擅于因病施治,针灸须药,灵活运用阿是穴,且注重养生,提倡未病先防。王执中丰富的针灸临床治疗经验对后世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启示和临床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气海百病灸法
“包”治百病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多喝水能治百病?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泡脚驱寒消百病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