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19-01-07怀燕王岳钧王月星纪国成秦叶波许剑锋

中国稻米 2019年6期
关键词:稻田水稻绿色

怀燕 王岳钧 王月星 纪国成 秦叶波 许剑锋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0020;第一作者:592778787@qq.com)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粮食自给率不足40%[1]。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2],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确保浙江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受水稻种植成本上升和稻谷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农户种植水稻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水稻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2017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的“水稻+”生产体系。“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现代农作制度。它以亩收千斤粮万元钱、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高度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浙江省的“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出现雏形,世纪之交以来,围绕水稻稳产、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重点创新和推广了水旱轮作和稻田立体种养等生态高效种植制度。当前,一批新型的“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已经日益成熟,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为稳定浙江省水稻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具大的作用。

1 “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应用现状与特点

2018年,浙江省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约13.8 万hm2,其中稻经轮作约11.4 万hm2,稻禽协同0.4万hm2,稻渔共生2.0 万hm2。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的“水稻+”绿色高效模式范围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扩充、技术不断创新、面积稳步扩展,带动了全省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1 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根据气候条件、种植习惯、产品销售渠道等,各地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集成系列模式。稻经轮作如台州地区的“水稻+西兰花”、建德地区的“水稻+草莓”“水稻+西红花”等。稻渔共生如浙江德清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200 多hm2的稻鳖共生模式,拥有自主的“清溪五号”“清溪花鳖”等水稻和鳖的品种,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每年带动当地农民创收1 000 余万元。近几年清溪鳖业加紧了一、二、三产全面融合的步伐,打造了千亩生态观光园,实现农旅结合,并向新疆自治区、江西等地输出了清溪甲鱼品种和种养模式。“水稻+鳅”模式在浙江省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以嘉兴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稻鳅混养立体稻田生态循环模式为例,该模式在稻田四周开环沟养殖泥鳅,环沟内种植南湖菱,沟岸上种植大批的杜瓜,不仅遮阴避暑,每667 m2还增加几千元的收入。待水稻收获后,所有的秸秆除了卖钱外,剩余的全部通过粉碎和河道淤泥加工发酵后制作有机肥料,再用于稻田施肥。经营模式上,也采用“公司+农户”方式,通过招商反租农户生产管理,公司提供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户生产的产品出售给公司,由公司统一品牌销售或再加工后销售,实现农户和企业双赢。公司通过功能性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如中国喜米、宝宝精米、安心大米、泥鳅干、冷菜或休闲美食等。稻禽共生如衢州市常山县的再生稻田养鸭模式,该模式在水稻“一季+再生”的基础上,利用稻田空间,发展养殖业。5月、6月养第一批鸭,抽穗前收回鸭子,8月中旬割头季稻,头季稻割后养第二批鸭。该模式不仅免去晚稻育秧和插秧、晚稻田翻耕环节,而且利用鸭粪肥田、鸭吃虫草减少了稻田化肥和农药用量,同时通过养殖增加了农民收入,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水稻+”绿色生产高效模式。

1.2 农产品趋向优质化、品牌化

“水稻+”绿色生产高效模式利用水稻和其他作物(或动物)之间的互惠作用,优化养分的循环、吸收和利用,大大减少水稻化肥的施用[3-6]。“水稻+”模式通过改善土壤状况和田间环境,通过动物活动的影响等,减少了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的用量[7-9]。由于化肥、农药用量的减少,土壤及田间生态环境的改善,稻米品质得到了提升[10],近几年来,各地纷纷选用优质水稻品种,利用“水稻+”模式的优势,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已有“清溪大米”“鱼水情”“收富鳖米”“苗下香”等众多品牌,很多品牌在省及各地的好稻米评选中获得金奖。除了稻米,“水稻+”模式中的其他产品,如“临海西兰花”“建德草莓”“青田田鱼”等因其优异的品质,打造成了地方区域公共品牌。在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仁溪牌”“甲谷缘”“老么弹”等12 个水产品品牌由于其优良的品质,深受市场欢迎。

1.3 综合效益提高,提质增效明显

“水稻+”绿色高效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增加了一季经济作物,或者增加了水产品或禽类的收入,同时由于种植模式的优化,产出农产品的品质有所提升,因此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水稻+西红花”“水稻+草莓”“稻鳖共生”等模式一般每667 m2产值均在1 万元以上,高的达5 万元以上,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11]。“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在以水稻生产为本的前提下,实现了提质增效,确保了种粮农户的收益,调动了种粮积极性,保证了水稻生产的稳定,具有显著社会效益。通过“水稻+”绿色高效模式,也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效改善了土壤性状和稻田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1.4 产业发展加快,影响不断扩大

在模式创新的同时,各地各部门通过产、学、研协同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批如“水稻+西兰花”“水稻+大棚草莓”等绿色生产技术,制定了《稻鳖共生轮作技术规范》《稻鱼共生技术规范》等标准;出版了《新型农作制度50 例》《农作制度的创新与实践》《种田致富50招》等图书,指导农民应用于生产实际。当前,浙江省的“水稻+”模式已成熟应用于各地,如“水稻+西兰花”模式在台州等地年应用面积达约0.67 万hm2,临海市上盘镇成为“中国西兰花之乡”。“水稻+大棚草莓”年推广面积超过0.33 万hm2,建德成为“中国草莓之乡”,连续举办了10 届草莓节,影响日益扩大。此外,“水稻+黑木耳”年推广面积超0.13 万hm2,“水稻+小龙虾”面积也在日益扩大。

2 “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稻生产还需加强

当前的“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由于经济作物、水产等效益相对较高,部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存在轻视水稻生产的现象,水稻生产技术不够重视,部分“水稻+”模式的实施点产量和效益不理想。尤其是“水稻+渔”的模式,呈现明显的稻弱渔强的问题。因此,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高种稻积极性,保障水稻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是“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2 品牌优势发挥不充分

虽然依托“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农产品品牌,但这些品牌较为分散,往往由稍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等申请和使用,覆盖的产品数量较少,未形成合力,品牌化效应还不够突出,众多散户的农产品享受不到优质的溢价。尤其是在粮经轮作模式中,缺乏相应的农产品品牌,往往导致农产品随市场行情,年度间价格差异大,竞争力不强。

2.3 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还不够

“水稻+”的标准化生产还有待加强。近几年在实践中制定了一些粮经轮作和稻渔共生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但只有部分具规模的合作社等生产主体执行,大部分散户未按标准化要求生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水稻+”的规模还有待扩大。部分粮经轮作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稻渔、稻禽等模式还是以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和影响还不大。“水稻+”产业发展和融合还有待深入。“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还需要大力推广,种植、养殖、加工和农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发展与探讨

3.1 因地制宜,确立“水稻+”产业化发展主导模式

当前,受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农民发展“水稻+”模式的积极性较高,尤其如“水稻+小龙虾”等模式,由于小龙虾销售市场较好,各地掀起了稻田养龙虾的热潮。但稻田养龙虾需要一定的土壤、水质等条件,各地需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生产主体情况、市场销售情况来确立适宜的“水稻+”模式,作为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模式加以引导、扶持、培育和发展,切忌一哄而上搞热门模式。

3.2 集成水稻优质稳产技术,切实提高种稻效益

开展适合“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生产的优质稻专用品种的筛选,进行不同“水稻+”模式下的适宜播栽期、合理种植密度等的研究,针对“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养分利用率高、病虫草害发生少的优势,创新土壤培肥、绿色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轻简化、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优质水稻稳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稳定水稻生产,

3.3 加强宣传,大力打造绿色优质品牌

各地应积极打造区域地方公共品牌,推进各生产主体按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水稻+”产品的生产,挖掘“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的生态价值,进行系列化开发,建立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运行机制,提升“水稻+”模式产品的价值,增强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稻田水稻绿色
什么是海水稻
绿色低碳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稻田摸鱼记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