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2019-01-07马晓霞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外科血流

马晓霞

作者单位:300400 天津,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存在凝结状态,阻塞静脉血管后导致血液回流障碍,是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2]。下肢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甚至溃烂坏死,影响患肢功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严重情况下也可诱发肺栓塞,成为诱发患者死亡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4]。因此,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成为外科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国针对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护理体系。文章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出现了上升趋势。国内相关研究中明确指出,接受骨科手术以及大手术患者更容易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老年人群接受外科手术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无论实施任何治疗措施,患者的肢体状态很难完全恢复正常[6]。因此,通过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7]。近年来,我国关于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颇多,大量研究指出优化常规护理方案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8]。

2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

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外科手术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常见影响因素如下。术前医生会告知患者相应减少活动量,麻醉药物可造成患者血管出现扩张、血流速度相应减慢,并且肌肉松弛度会上升;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养,下肢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制动状态,血液、淋巴回流速度减缓,诱发血栓产生[9]。

2.2 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是典型的应激因素,容易引发患者产生机体及心理应激反应,而机体的应激状态则会使血液黏稠度相应增加。外科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因为创伤失血造成机体血容量减少,凝血酶活性、血细胞容量增高,并且机体组织创伤后,凝血因子以及活性血小板数量相应增加,纤溶酶活性以及抗凝血因子活性相应降低,减缓了纤维蛋白的降解速度,使凝血酶原与凝血剂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启动凝血途径,发挥凝血作用;并且在术中使用止血药,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发生改变[10]。此时机体则处于一个高凝状态,在下肢血液回流速度缓慢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静脉血在血管内异常凝结,诱发血栓[11]。

2.3 静脉血管内皮损伤 外科手术会导致患者的静脉血管内皮出现损伤,导致胶原纤维暴露,增强血小板对局部胶原的黏附作用,增加ADP的释放,促使可复性血小板黏集堆形成;并且因外科术后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制动,血流速度相应减慢,血小板黏附增多,另外,手术前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术中输注的营养液、抗生素等液体以及体温变化均可对血管内皮产生刺激作用,进而损伤血管内皮,使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循环过程中,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液凝固,最终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12]。

2.4 其他原因 在癌症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状况。这可能与肿瘤及其特殊的分泌作用有关。其对机体内凝血途径产生激活作用,化疗治疗造成的细胞毒性以及高凝状态也存在关联。同时相关研究发现,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既往血栓形成病史、年龄偏大、吸烟以及肥胖等诸多因素均可造成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3]。但上述因素也可存在于非手术治疗中,所以在本文中不进行赘述。

3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复杂,其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内皮损伤、肿瘤及其特殊的分泌作用、血栓形成病史、年龄偏大、吸烟以及肥胖等诸多因素均可造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有效的护理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14]。

3.1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以满足患者身心需求,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为护理目标,应用系统方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护理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术前访视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在术中帮助患者稳定心态,做好保暖措施;在术后从饮食、用药、护理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康复锻炼等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进而实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15]。

3.2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路径 有研究认为,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应当尽早开展主动及被动运动训练,尤其是针对手术实施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当尽量减少患者平卧位时间,定时对患者下肢肌肉进行按摩,帮助患者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和通畅度。唐国一等[16]通过对185例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路径,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低危、中危、高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路径预防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3.3 预防性护理措施 从大量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影响外科手术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中,多为获得性危险因素,且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积极、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危险因素,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7]。

3.3.1 基本预防措施 有资料显示,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既往静脉血栓史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18]。因此,术前应当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及相关影响因素,鼓励患者在术前积极接受慢性病治疗,叮嘱患者在术后应当遵循低盐、低脂、少量多餐的进食原则,尽量选择富含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开展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术中应辅助患者采取适宜体位,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告知医生及麻醉师患者出现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等情况,及时明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在相关研究中,普外科手术患者接受基础预防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远比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要低。由此表明,单纯依靠常规护理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使用预防性措施[19-20]。

3.3.2 物理预防措施 临床中,针对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常用的物理预防措施有周围型充气加压、医用弹力袜[21]。有资料显示,通过使用周围型充气加压后可有效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避免下肢静脉血流出现瘀滞状态;而在减压阶段,可有效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在加压、减压过程中所形成的搏动性血流,可有效保证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有血液通过,对下肢血液循环发挥促进作用[22]。医用弹力袜是依据压力梯度设计,压力由脚踝处向上递减,通过对小腿肌肉及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保证良好的下肢血液循环[23]。王东海等[24]通过对脊柱手术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与医用弹力袜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未出现肺栓塞。但部分学者认为,物理预防措施虽然可以增加下肢血液回流速度,但是气压治疗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使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禁忌证,肢体存在伤口、耐受度差等因素均会影响治疗效果[25]。

4 总结

造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并且通常情况下非单因素所致,而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被认为是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避免对患者患肢功能的影响,应当以积极预防为主,通过制定更佳合理的护理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精湛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合理利用理论指导,积极开展规范化临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今后为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术前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更具针对性。目前,我国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工具尚处于研制发展阶段,已有的风险评估工具尚未十分完善,为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应当尽快制定适宜的风险评估工具。目前,静脉留置针应用广泛,虽然不提倡在下肢静脉实施穿刺,但是由于受到手术部位、手术体位的影响,在下肢静脉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现象仍无法完全避免,所以需要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一步研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强化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外科血流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本刊2019年下半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本刊2019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本刊2019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