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筛查及预防
2019-01-07徐浩潘凤琪尚伟光
徐浩 潘凤琪 尚伟光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沈阳 110024)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儿童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机体免疫力低下,故及早发现传染病,及早治疗,及早隔离尤为重要。本文介绍儿童六种常见的传染病。
1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3~7岁儿童。
1.1 临床特点发热,咽或扁桃体充血、肿胀,“杨梅舌”。发热后24 h内开始出疹,先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后迅速蔓延全身。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其上有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痒感。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呈线状(Pastia线),压之不退。颜面皮肤充血,但无皮疹,口周充血不明显,相对苍白(“口周苍白圈”)。皮疹于48 h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 d内退尽,疹退后皮肤开始脱皮,指尖可呈套状脱皮,此期约1周。病前1~7 d内有接触史,或当地流行猩红热。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少数患儿于病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1.2 猩红热与药疹鉴别药疹有服药史,皮疹多样化,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无“杨梅舌”。
1.3 治疗首选青霉素抗炎,疗程7~10 d,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其他对症处理。
1.4 预防猩红热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冬春季多发,流行期儿童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隔离期限一般从治疗日起>7 d,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及带菌者也应隔离。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夏季多发。
2.1 临床表现发热,急性起病,食欲不振,拒食,流涎。手、足、口、臀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不痛、不痒。斑丘疹在5 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疤痕或色素沉着。疱疹在5~10 d内结硬皮并逐渐消失。一般病程短而轻,多于1周左右痊愈。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呼吸、循环等系统表现:皮疹后2~4 d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嗜睡或激惹、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急性驰缓性瘫痪、惊厥等;呼吸困难,咳嗽加重,咳白痰、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疱疹特点:口腔内多位于硬腭,颊黏膜、舌等处,散在的小疱疹或溃疡。手、足、臀出现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周围有红晕,内有浑浊液体。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病原学检查:该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该病毒可确诊,急性期与恢复期该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升高亦可确诊。
2.2 疾病鉴别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牙龈。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口腔黏膜内有较多成簇、针头大小、璧薄透明的小水疱,常累及牙龈,一般无皮疹,常伴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痛。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疹见于颜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初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壁薄易破、瘙痒。
2.3 治疗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故对症处理。
2.4 预防注意隔离,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勤通风,勤洗手,勤晒衣被。
3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3.1 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黏液脓血便。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轻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水便,有黏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病程3~7 d。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起病急、病情重。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化验粪便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细菌性痢疾病前有不洁饮食史。
3.2 疾病鉴别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婴儿,阵发性哭闹明显,腹泻常为其诱因,发病数小时后可解出黏液血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腹部可扪及包块,腹部B超有助于鉴别。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发热、呕吐、腹痛、腹泻及血便,伴有全腹压痛及严重腹胀,短期内出现休克。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大便培养无菌生长。
3.3 治疗选用三代头孢,疗程≥5 d。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3.4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小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减少感染风险。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患者及带菌者。
4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分甲、乙、丙型(即A、B、C三型),甲型极易变异可致大范围流行或暴发流行。流感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4.1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伴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病程4~7 d,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典型流感体征:可见眼结膜充血、面颊潮红、咽部充血、局部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免疫荧光检测抗原可确诊,病初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也可增加,此血象可持续10~15 d。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流感流行季节,1~2 d内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应考虑本病。
4.2 治疗奥司他韦能特异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释放和减少传播,应及早服用。
4.3 预防进行呼吸道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勤通风、勤洗手。体弱儿可注射流感疫苗。
5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或玩具等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5.1 临床特点多无前驱症状,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食欲不振等。数小时至1~2 d,出现腮腺肿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界不清,表面热而不红,触痛明显。初为一侧,继之对侧,开口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胀痛明显。病前2~3周有接触史。腮腺肿大2~3 d达高峰,持续4~5 d后逐渐消退,整个病程约10~14 d。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卵巢炎等。
5.2 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尿淀粉酶轻度至中度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约2周左右恢复正常。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5.3 治疗目前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注意口腔卫生,给予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
5.4 预防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 d到发病后9 d内,从唾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集体机构易感儿检疫3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6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6.1 临床特点出疹前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等。24~48 h出现皮疹,皮疹首发于头、面和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皮疹特点:最初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继之变为透明饱满的水疱,24 h后水疱浑浊呈中央凹陷,水疱易破溃,约2~3 d迅速结痂。口腔、眼结膜及生殖器等黏膜处也可见皮疹,易破溃,形成浅溃疡。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全身症状轻,病程长短不一。皮疹结痂后多不留疤痕。
6.2 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
6.3 疾病鉴别脓疱疮是细菌感染,常发生于鼻唇周围或四肢暴露部位,初为疱疹,继而脓疱,最后结痂,皮疹无成批出现特点,无全身症状。
6.4 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水痘是自限性疾病,无合并症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通风、保持皮肤清洁,剪指甲,戴手套防止水疱被抓而继发细菌感染。炉甘石止痒。抗病毒首选阿昔洛韦,尽早使用,一般在皮疹出现48 h内开始。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忌用糖皮质激素。
6.5 预防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出疹前1~2 d至病损结痂,约7~8 d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水痘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用具而感染。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患儿,检疫3周。疫苗保护率达85%~95%,可持续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