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观察
2019-01-07蒋婷
蒋 婷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019)
作为主观性知觉体验,疼痛可受到患者情绪、经验、性格、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于临床实践中,基于手术有一定创性,不仅可造成机体损伤,且还可累及其主要脏器,牵拉其组织,诱发不同程度疼痛感;作为应激性反应,术后疼痛主要基于机体内脏神经和体神经刺激所致,通常于手术麻醉作用后逐渐凸显,对患者血压、呼吸、睡眠等均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降低其预后质量[1-2]。于临床腹部手术中,采取有效针对性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促进其创口愈合。本文将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所收治53例腹部手术患者为例,就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其中的临床价值展开简要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收治腹部手术患者为例,依照乱数表法择取53例进行对比实验。对照组患者总计27例,其中15例为男性患者,另12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54.52±3.88)岁;无张力疝修补术8例,阑尾切除术15例,钢板取出术4例。实验组患者总计26例,其中,16例为男性患者,另10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23~79岁,平均(55.47±3.69)岁;无张力疝修补术6例,阑尾切除术17例,钢板取出术3例。二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P>0.05)。
1.2 护理:给予27例对照组患者传统护理模式,主要包括遵照医嘱予以患者必要镇痛药物及相关用药指导等。予以另26例实验组患者针对性护理,主要包内容如下:①手术前基础护理:经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后,充分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囊括:其创口位置、大小及手术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对患者其疼痛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耐痛阈、痛阈等指标,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担忧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其疑虑作出详细解答,以此缓解其因过分焦虑致使的疼痛感加剧症状。此外,必要情况下可予以适量镇静药。②病区环境管理:保持病区环境安静、整洁、明亮,以舒缓患者紧张心情,同时可适当放置一定量绿植,选择柔和灯光,烘托温暖氛围。同时,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轻柔音乐以帮助其分散疼痛感,辅助睡眠。③体位变换:为进一步降低患者创口张力,促进其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待其血压稳定后可引导其取半卧位,以便放松其腹肌,同时,定期为其进行体位变换,以保持舒适体位提高其耐受力。针对留置引流管患者,在翻身护理中应注意尽可能减少对其管道的影响,避免牵拉、扭曲或压迫其管道。④心理干预:基于个体所感受疼痛感有所不同,在术后护理中,相关临床护理人员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避免主观臆断其病情,应从患者个体角度出发,针对其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应耐心以鼓励性言语予以其适当安慰,以此缓解其消极情绪,促进机体内源性内啡肽物质分泌,以减少其疼痛感。⑤健康宣教:基于临床中部分患者抱有镇痛类药物延长术后创口愈合或具成瘾性等错误认知,相关护理人员应以简单易懂语言告知患者术后疼痛产生机制及相关针对性治疗的必要性和意义,由此提高其临床治疗依从性;同时,可引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泵,以控制其疼痛感。
1.3 观察指标:根据NR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比二者护理后疼痛情况,其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经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以例数(n),百分比(%)表示患者术后疼痛度并以χ2进行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统计价值。
2 结 果
实验组26例患者护理后轻度疼痛12例(50.0%),中度疼痛12例(46.2%),重度疼痛1例(3.8%),对照组27例中,轻度疼痛5例(18.5%),中度疼痛12例(44.4%),重度疼痛10例(37.0%),结果显示实验组轻度疼痛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与生理性疼痛不同,术后疼痛主要基于外科创口所致,由此造成机体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进而引发患者产生伤害性感受。因其组织由于外界刺激受损后,患者中枢神经和其周围神经系统敏感性相较正常状态有所改变,由此诱发一定术后疼痛感。经临床实践发现,术后疼痛不仅可影响患者内脏反应,造成神经活动紊乱,且可提高其血液内茶酚胺含量,进而增加其血压和心律,由此致使其并发出汗、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3]。经学者实验发现,术后疼痛,可激活机体内炎性介质,进而造成其酶系统、激酶素代谢失衡,抑制机体蛋白质形成,减少其免疫球蛋白含量,从而将创口愈合期延长[4-5]。本次实验中,经针对性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轻度疼痛患者为13例,占比50.0%,重度疼痛患者例数为1例,占比3.8%,各项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此次针对性护理模式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缓解非常有效。其中术前基础护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并由此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病区环境管理则可为患者提供舒畅环境,以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情绪;而体位变换则有利于提高术后患者舒适度,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疼痛耐受力;心理干预则主要针对其负面情绪作出针对性心理指导,进一步引导其建立积极心态面对治疗;健康宣教则通过相关知识教育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优化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使重度疼痛向轻度、中度疼痛转化,继而优化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