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涵养路径研究
2019-01-07郭锦鹏
郭锦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1 引言
克里夫·贝克曾言,“价值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们都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美好生活,稳步地完善价值体系”,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美好生活,构建怎样的价值观体系将影响着社会及其中的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和结果[1]。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马克思关于价值的阐释为理论基础,价值观是人基于思维感官之上做出的认知、判断、选择,是人关于人的价值的根本观点和对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基本认知,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立场和需求,体现了事物的价值和作用。社会由不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多层面的复杂体系,马克思曾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而统治阶级通过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引领社会思潮而形成的满足利益诉求、保障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2]。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带有鲜明的社会制度特征和民族文化印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世界思想文化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形势,处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条件下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新环境中,培育和涵养适应时代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力量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我国实际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和个人自由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从个体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人民积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途径[3]。
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集体和个体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涵养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将对个体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全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肯定,同时在多元价值观的当代社会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未能形成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此,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还具有较大空间,本文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科学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载体等角度,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涵养成效进行研究,提出可操作、可推广的方法路径。
2 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青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和涵养怎样的价值观对学生成长及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需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现实需求层面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高,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冲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势在必行。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年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本科生基本上是由“95后”构成,他们出生在全球化深度推进、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走在中华民族快速崛起和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虽然出生成长于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新时代中,同时也处在不同价值观交锋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复杂环境里,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繁荣的当下,新旧价值观交锋、外来思潮涌入,复杂的思想环境和日益扩展的价值选择空间,使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很可能陷入到价值选择的困惑与焦虑中,影响其个体发展乃至民族未来的崛起。所以,强化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和涵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来说,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很多,面向社会的宣传引导活动、典型示范引领、全民普及教育等,但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无疑是最为集中高效的载体[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践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辅助课堂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认知到实践,再认知到再实践的完整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入脑入心,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稳定的行为习惯。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功能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为主,虽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学科功能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的教育普适性强而针对性较弱,无法和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缺乏指导现实的针对性和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人民等多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具有传承性、辩证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普适性,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和践行者,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面对复杂形势、思考解决新问题、选择发展方向的方法,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追求美好生活、服务国家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涵养的有效路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角度出发,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化、教学内容刻板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总的来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也没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看似完善,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辅导员协同推进,但分头施教的教学方式却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步骤不够统一、教学主线不够明确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影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性。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价值体系,其抽象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使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具有很高要求,而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团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个人魅力等都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和成效。第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僵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忽视、对教学互动的忽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忽视、对课外教学资源开发的忽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难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真正上升为理性认识,更难以转化为积极的行为。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成效的评价无法单纯地通过传统的考试来体现,设置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涵养和践行。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4.1 更新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理念是重新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重新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缩小师生距离,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立德树人,长期以来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区分所谓“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科学习任务,更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涵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品性的引导。同时,应打破不同学科间相互独立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也是高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题中之义,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跨学科发展,能够统筹规划,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全方位地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完善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中之重在于不断完善相关课程体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门思想政治课程中,这不仅需要对教学基础资料进行扩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相关知识。[5]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共同备课、集体调研等方式,促进多门思想政治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课堂上为学生全方位、系统化呈现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在既有课程体系之外,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研讨,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具体案例学习、师生互动讨论,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为学生将深度理解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坚实的理论保障。
4.3 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代的高校教学实践,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专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课题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提升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尤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枯燥的理论型课堂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受益终身的应用型课堂。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应互联网高度普及和高效传播的形势,依托校园局域网建立红色网络教育平台,添加理论学习资料、时事动态的同时,要避免单纯地将课本和理论知识搬上网络,在平台中增设多个模块,添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阅读内容以及党史纪录片、主旋律电影以及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视频资料。此外,开发师生线上互动、学习感悟展晒等模块,进一步提高教育平台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实用性。
4.4 拓展教学载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做好课堂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拓展教学载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的同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有不少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了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加强与学校周边的社区、机关单位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加强沟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团队,对社会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创新思维提出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走进社会生活了解国情、体察民情[6]。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正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现实体现,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传递正能量,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4.5 提升师资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并不是固化的理论教学,作为一门时政课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丰富教学方法,还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变化,同时增强组织带领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提升师资整体水平的过程中,学校要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学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为教师走出学校参与调研、交流提供更多便利等。此外,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要紧密配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社会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逐步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发挥结果的激励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育路径,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成长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为国家培养高素养、高素质人才,助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