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平扫结合D-二聚体对急诊胸痛疑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
2019-01-07张一
张 一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是急诊科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1],需要迅速、准确的诊断。但对于基层医院,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给予患者行CTA检查,因此,需要找到能快速实施且诊断价值较高的手段,胸部CT平扫及D-二聚体均对主动脉夹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都能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快速检查,因此,本研究将胸部CT平扫结合D-二聚体应用于急诊胸痛疑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分析二者结合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时间段中因急性胸痛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患者中选择88例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50~75岁,其中值为(55.8±3.5)岁。
1.2 方法:首先对这88例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为参照组,采用GE64层螺旋CT,将扫描参数调节为120 kV、250~400 mA、层厚为1 mm,进行胸部平扫,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分析。进行胸部CT平扫后再对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为研究组,主要为对患者进行血样抽取并进行全血D-二聚体快速测试,主要选择的试剂为美国HemosIL公司生产,选择的仪器为美国Beckman&coulte公司生产的ACL-全自动血凝仪,进行D-二聚体值检测。
1.3 观察指标[2-3]:观察指标为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胸部CT平扫进行图像观察,D-二聚体诊断为D-二聚体数值分析。胸部CT平扫主要依据主动脉内径,内膜片,主动脉钙化,钙化内移,主动脉高密度影,心包积液等,D-二聚体值为发病后迅速升高,以大于500 μg/ML为临界值。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测,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若取得数值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单一胸部CT平扫的参照组,诊断出病因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有78例,占比88.6%,而在结合D-二聚体进行诊断,为研究组,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有87例,占比98.7%,比较χ2=8.577,P=0.003,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参照组。
3 讨 论
胸痛是门急诊中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积极查找胸痛的病因,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十分重要,对于不典型的胸痛,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主动脉夹层危急重症的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主动脉壁内膜损伤、中膜囊性坏死、血肿等[4],使主动脉壁内膜发生撕裂,血液流入主动脉内膜,导致假腔形成或瘤样扩张。该疾病如未及时进行诊断,采取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对于急诊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需行胸部CT平扫,依据其图像作出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可靠性,但是由于夹层的范围及程度不同,单一胸部CT平扫具有一定的诊断缺陷[5]。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内膜破损,假腔内血流缓慢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使得纤溶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降解,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对于主动脉夹层具有较好的敏感度,但特异度不高,多种疾病如感染、肿瘤、出血、手术等均可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主动脉夹层时D-二聚体发病即刻迅速升高至顶峰,在发病第1小时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他疾病中D-二聚体逐渐升高[6],这可用于主动脉夹层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本研究在将胸部CT平扫应用于急性胸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时也运用了D-二聚体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明显比单一使用胸部CT平扫高,从而为治疗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保障后续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