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作品对茶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

2019-01-07何如丹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艺音乐课音乐作品

何如丹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1 我国音乐作品和茶文化的关系

1.1 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中国的“礼乐”这一词自夏朝就已经产生,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乐”这一词也拥有了更多新的含义和说法,如“礼乐之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崇尚礼乐,认为礼乐能够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同时,礼乐的出现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的历史学家所发表的言论来看,在炎黄时期,音乐就已经产生,从简单的单个音符到完整的音乐,都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积淀和完善,我国的音乐文化十分的丰富,各个朝代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且音乐形式和内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相比于音乐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就较为曲折。“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人们开始尝试品尝茶,但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茶文化体系。直到《茶经》这一书的出现,才正式标志着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初步建立。总的来说,音乐文化和茶文化都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我国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二者即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虽然音乐文化和茶文化都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产和教育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依存在很大的区别与差异,如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具体作用上、产生影响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音乐主要是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音乐都是不同的,如我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的摇滚音乐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茶文化主要是由器物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组成,物质器物层面主要指茶品、茶具等,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指与茶文化相关的作品典籍、茶文化的风俗习惯等。音乐文化是需要人们用听觉去感受的,是一种听觉艺术,而茶文化需要人们用嗅觉和味觉去体验。但同时,二者都能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文化可以给人来带自然放松的感受,让人的内心得到平静和安宁。

1.3 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文化和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大系统内,两者必然会具有相似的部分。因此,音乐文化和茶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会逐渐趋于融合。但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将“音乐”与“茶”相加,也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加减,而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是将二者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行交流、重叠和融合。当人们在进入茶室或茶楼之前,就听到轻缓的茶道音乐,会在无形中营造出一种饮茶的意境,能够让人们从沉浸于这种宁静的氛围中,随着音乐作品逐渐放松自己的身心。由此可知,茶文化音乐是在音作品化和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可以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音乐形式,能够给人带来别样的享受。

2 音乐作品对茶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

音乐和语言都是人类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从国际视角来看,音乐没有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各国都可以对某种音乐展开教育学习。如国外很多的歌曲在国内被广泛传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国很多歌手在外国也具有一定的音乐影响力。这是因为音乐更多的是通过不同的曲调表达一种想法与思想,让人们能够从音乐的曲调感受到某种情绪并能够使自己的情绪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说,音乐更具有艺术价值,能够跨越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吸引听众的兴趣。在茶文化的传播中,茶味与茶香是茶文化重要的载体。茶味和茶香能够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年龄,将所有喜欢茶文化的人聚集到一起。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环境种植出来的茶叶都具有不同的茶味和茶香,当有些茶香和茶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作品来进行表达。综上所述,茶文化和音乐文化具有很多想通的地方。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感受,更好的接受茶文化的教育。通过将音乐作品和茶文化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跟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和茶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对茶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

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虽然它有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点,但能够通过声音的律动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音乐的流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基本精神需求,让人们能够随着音乐律动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情绪的变化,与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沉静在音乐所营造的环境之中,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茶文化业也同样如此,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茶艺表演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茶文化和音乐作品拥有着类似的内在韵率,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对内在韵律的掌握,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接受更完善的茶文化教育。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茶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茶文化教育功能的影响力。

音乐是创作者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承载创作者丰富感情的一个物质载体。然而,每个人对这个物质载体的理解都不一样,无法切身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给音乐作品带来了更多元化的意义。这就像我们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茶艺表演各个程序所代表的含义,无法理解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时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就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样东西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给了茶文化和音乐文化更多的内涵和意义。由于对音乐文化和茶艺文化的欣赏都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所以,尽管每次欣赏过程都有所不同,但是,音乐的节奏韵律和茶艺师的举手投足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感受。简单的来说,音乐文化和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共通性,能够帮助人们提高音乐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 音乐作品在茶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学生,如果想要通过学习音乐作品,不断加强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必须要学好音乐课。音乐课上对行茶文化音乐作品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茶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将从学校的教育结构说起,具体谈谈音乐课所应该做的变革。

3.1 创新教材内容,加大茶文化比重

音乐这门学科贯穿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但是它是作为一门副科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过于重视它,音乐教材一成不变,没有进行创新与改革,音乐作品过于陈旧,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变化,如果继续采用之前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的学习。为了将茶文化和音乐作品完美结合,可以再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比如说,教师可以着重介绍不同地区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分析采茶歌的唱腔、歌词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以此加强茶文化的教育。因此,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茶文化对人们的积极影响。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音乐作为一门副科常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十分不合理的,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做不利于对新课改的推广。音乐课的不科学设置,会导致学生音乐知识浅薄,不理解音乐作品。进一步说,不利于学生接受茶文化的教育。

3.2 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网络引进课堂成为了现在教育的一大趋势,网络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已经被普遍应用,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工具,在课堂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加多元化的对茶文化进行教学。在很多学校中,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对学生没有作用,因此取消了音乐课,即使有音乐课,也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代替完成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教学训练,在音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这种不够专业的教学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无法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无法正确的理解音乐作品。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音乐作品,将茶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可以边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边放茶道音乐,这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禅意的氛围。更容易让学生学习茶文化。接受茶文化教育。

3.3 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由于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基本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这样的上课频率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音乐课程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音乐文化的兴趣。如果学生都无法学好音乐文化,那么在学习茶音乐文化时就没有牢固的基础,很多知识无法理解,容易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展开课课堂以外的音乐教学,不能将学生限制在教室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茶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去。如,学校可以开展文艺比赛、知识竞答等活动,以相应的奖励作为支持,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同时,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置一家茶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茶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与虚拟环境中受到的感情是有明显差别的,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茶文化教育。

4 结语

茶文化和音乐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二者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重叠的现象,呈现融合的趋势。因此,音乐作品成了茶文化教学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作品和茶文化的有机结合除了能够带给人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还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使用恰当的方式,加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使音乐作品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精致,这是不断加强茶文化教育的有利举措,使音乐作品和茶文化教学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茶艺音乐课音乐作品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喜欢的课
小学音乐课合唱训练现状及改进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茶艺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校园茶艺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