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9-01-07姜品选
姜品选,滕 跃*
(北华大学,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缺乏一个明确的态度。部分教育工作者将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一名拥有渊博知识的大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纵使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也容易利用其才干和学识做出背离社会道德的行为,其最终也是属于阻碍社会进步和破坏社会和谐的不利因子。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在执行“立德树人”任务之前必须进行三项反思:一,需要建造的是什么样的学校;二,需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三,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将这三项问题思考清楚了,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极其容易偏离轨道。
1 “立德树人”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
在我国近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德育”一直都是作为我国教育的重心。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叔孙豹曾经同晋国范宣子探讨过什么叫作“死而不朽”。在范宣子看来,“死而不朽”指的是家族香火不绝,家族世代都有继承人。而叔孙豹对此观点有异议,他认为这只是凡夫俗子的理解,真正的“死而不朽”应该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业。其中,立德是其他两项的基础。叔孙豹进一步阐释,人无道德无异于兽无内脏,只是一具躯壳。一个将传统美德贯彻到生活细节中的人纵然没有出众的外貌,但是也会因为其优雅的举止而在气质上有所加分。“立德树人”是我国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巩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长期处于一种崇拜和借鉴的状态,普遍高校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思想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对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兴趣,这就容易造成“舍本取末”的局面。由此可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传承的价值导向将有利于高校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
1.2 有利于发挥教师辅导团队的道德示范作用
“立德树人”的对象不仅限于高校学生,也包括高校里的教师和辅导员。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如果一名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抽烟,那么曾经对抽烟有抵触心理的学生也容易因此放下曾经对吸烟行为的偏见而开始对烟产生兴趣。这就表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此,“立德树人”的价值观首先在教师中起作用,随后由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立德树人”应该作为自身的修身之本,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智,从而升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让自己的思想觉悟水平得到提升,从而让自己拥有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榜样作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欠佳,有爱爆粗口、不爱惜公共财物、不讲究公共卫生的行为习惯存在,因此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规范准则有所放宽。这主要还是由于高校对于教师的思想素质训练有所松懈的原因所致,因此“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对教师的言行习惯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教师辅导团队在学生中的道德示范作用。
2 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
2.1 不善于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
很多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养尊处优,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因此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学校与他人相处时,容易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给他人带来不便。比如,很多学生会将早餐带到课堂上去吃,教师一边在台上讲课,他们一边在台下吃东西。一方面,食物的味道会影响到其他人听课,容易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课堂上吃早餐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教师授课的极大不尊重。很多教师有时候本着关爱学生的心理,对于课堂吃早餐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但是忍让不代表这种行为是合理的。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自己的行为中没有考虑到他人和集体,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应该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还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获得某个机会的名额而对辅导员由尊敬转为不满,背地里说辅导员的坏话,散播有关于辅导员的不实谣言。他们没有获得名额首先应该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不是先埋怨别人,这也是属于这些大学生没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关系的表现。以上两个例子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件,但是确是在目前大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值得反思。
2.2 对于物质追求远远超过精神追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曾经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生理需求更是被大大地满足了。然而普遍大学生仍然将自己的追求停留在物质追求的层面上,本来精神追求是物质追求的进阶,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将这两种追求的地位进行了互换。比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爱情是纯美的,那个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艰苦,但那个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纯粹和坚贞的,“长相守”在那个年代是普遍存在的,两个清贫的人也可以互相搀扶着过完一生。然而现代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态度越来越功利化,爱情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快餐”。很多女大学生在一段关系中看重的是对方是否能够给自己买想要的东西以及带自己去游玩,一旦对方无法满足她们的全部物质条件就会面临分手的局面,女方就会开始寻找另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男朋友。这是目前大学生恋爱的普遍现象,并非个例。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恋爱本是一种精神享受,但是这些大学生企图以精神享受为诱饵来换取物质享受,并且他们虽然了解到这一点却不以为意,将这种爱情模式视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产物,是合理存在的。这样的爱情价值观就会显得有些可怕了。
3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完善的“立德树人”内部机制
完善的教育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宗旨的基本。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机制不能完全依仗于思政教育部门,高校其他各个部门也应该有所行动,相互配合,从而真正形成一个连贯的“立德树人”教育整体。高校内部不同的部门对“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总的说来主要需要从至少三个方面努力:工作状态、工作方法以及思想建设。在工作状态上,各个岗位的工作者,不论是高层领导、班级辅导员还是科任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自己的公德意识,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以德服人;在工作方法上,辅导员应该积极动员学生多去参加公益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和集体意识;在思想建设上,高校全体师生都应该规范自身的言行,多多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知识。
3.2 将“内部建设”同“外部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校是执行“立德树人”任务的主力军,然而真正要实现和完成这一任务,则需要将高校自身的“内部建设”同其他“外部建设”结合起来。其中,这种“外部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建设和家庭建设。首先,大学生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绝大多数的因素都是源于家庭,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是学生的参照,家庭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因此,首先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不断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动员学生的个人家庭也参与到建设中来。其次,社会效应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筹划和鼓励“立德树人”相关社会活动,创建友善和民主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以支持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