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9-01-07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文化赏析音乐

尹 霞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引 言

中国茶文化传承至今,借助了多种平台与文化载体,但是在现代音乐市场的发展中,部分茶文化解读、展现、赏析、传播中都容易产生误区。如果这些误区或者偏差无法解决,则无法真正助力于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为此,本文从茶文化的音乐艺术发展角度,阐释了具体的传承机制和发展路径。以其支持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发展,现做如下分析。

1 传统茶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

茶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很多文化典籍的创作,亦或文化现象的兴起,都与茶文化存在密切联系。而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与传统茶文化具有较强的共通性。

1.1 源于自然,曲之天籁

茶叶取之自然,茶道源于自然,茶文化可以视为天地自然造化的文化之灵。而茶道之中经常使用的乐曲,在于烘托茶道意境,是在自然之境赋予天籁之音的和谐之美,是大自然清音入茶的美妙旋律升华。古人曾将涧声、松声、禽声、虫声、鹤声、棋声、雪洒窗声、雨滴阶声、琴声融入乐曲,也将煎茶之声作为一种清音,溶于乐曲旋律的创作之中。饮茶过程中的修身养性,是不断接近于自然的心境。而品茶的过程中,万物的天籁之音,皆为品茶的心境,是由外界音乐艺术环境造就的内心独白。因此,茶人饮茶到一定境界之后,心境一片寂然,却彷如天籁之音回旋于茶盘之上,寂然中自有生趣又有禅意,自有音乐艺术的百千万种声音,皆能入茶。

1.2 古曲入茶,恬静优美

中国古典园林最宜感受茶文化的心灵体验,古典园林的自然氛围并不需要人为布景,也不需要任何解说,便可以体验到茶文化于自然中的人文境界。当四季变化之时,自然景观便可作为体验茶文化的载体,在风声、水声、鸟鸣声中去感受茶文化的深刻韵律。在音乐艺术中,茶文化是一种可以解读的文化内容,声声入耳的乐曲,可唤起饮茶者的心理共鸣。因而,茶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同之处是古典氛围的恬静优美,丝丝入扣的音符引发了饮茶者的心理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以古曲音乐入茶,既具有茶“清、和”之意,又能得茶“空、真”之情,是音乐艺术烘托茶文化,在借助茶文化传播经典的艺术发展过程。

2 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机制

2.1 以词共情,传承文化精神

音乐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首先是对于歌曲词汇的茶文化寄托。当茶叶、茶具、茶德、茶道在乐曲歌词中体现出来之后,饮茶者方能以文化视角去赏析一部音乐作品。其传承的是茶文化精神,也是以词渡情,以词共情的文化传承脉络。以民族乐曲《茶相思》为例,该曲目由陈瑞演唱,徐杰作词,路勇作曲。副歌词内容为:“茶相思,长又长,天涯海角莫相忘。茶香一缕越时光,梦里缠绵温柔乡。沏一杯芳茗等知己共赏,淡淡茶香萦绕几许思量。饮一盏心事化别离忧伤,问声良人如今你在何方。”其中所描写的词意并不是对于茶文化的表述,而是与饮茶者的心境息息相关,刻画出借茶表相思的心理感受。每一段歌词中描绘出的茶文化精神,都代表了一种心理体验,是解释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方式与特征。因此,茶文化的精神借助歌词来展现,是以词共情传承茶文化精神的主要方式。

2.2 以曲共鸣,传承文化底蕴

我国音乐起源甚古,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炎黄时期,流传至今的古曲也很多。这些古典曲目可能并为直接描写茶文化的内容,但往往是在饮茶环境中可以寄托茶文化情怀的重要内容。诸如:《梅花三弄》、《阳关三叠》、《萍沙落雁》、《蕉窗夜雨》、《霓裳羽衣》、《高山流水》、《仙家乐》、《春江花月夜》等等,去曲调优美所创建的情感意境,或欢乐轻快,或优美恬静,亦或悠扬缥缈,都是非常适合在品茶过程之中来营造氛围的乐曲旋律。用古曲音乐来营造品茶的意境,通过古典音乐旋律来渲染和烘托这种氛围,能够引领饮茶者进入虚拟的空灵世界,仿佛置身于山川云雾之间,仿佛伴随清风明月,乐在其中的饮茶者以曲共鸣,接受了由茶文化带来的心灵洗礼,可陶冶茶人的心境和品格情操,真正传承和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3 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限制

3.1 茶文化解读误区

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重金属、轻音乐、古典乐曲、现代曲风等等,在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乐曲风格上截然不同。这种音乐艺术的风格差异度,是解读茶文化的误区。音乐旋律的编排,需要符合茶文化精髓的空灵意境,那么显然轻音乐的旋律更加适合,古典曲风的意境更为适当。如果以蓝调、重金属、摇滚乐表现出的茶文化,显然是脱离传统茶文化背景和意境的艺术情景创设轨迹偏差。故而,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限制,主要是对于茶文化的解读误区。如果解读茶文化精神时存在感知模糊或理解偏差,则容易造成音乐艺术表达的局限性,甚至是偏离茶文化主线路的发展误导。

3.2 茶文化展现偏离

在MV、MP3等音乐电子文本格式出现后,音乐艺术的传播效率不断加速。但是茶文化在这样的音乐形式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迫不及待的心境。茶文化的精髓在于简以养德,静怡修心。这种静是一种心理舒适区,是脱离尘世繁杂的心理感受。当音乐艺术不断市场化、经济化、效益化的发展之后,对茶文化的展现已经偏离了原创曲风的清净自然。高节奏的现代化音乐市场,在展现茶文化的深邃底蕴时,容易误入歧途,仅从茶文化的表象特征中汲取文化养分。诸如,由迟志强作词编曲的《烟茶酒》,在展现茶文化的过程中,以更加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烟文化和酒文化为素材,虽然在创作形式上符合音乐艺术市场化的规律,但是并不符合展现茶文化的深邃历史渊源和背景期待。因此,在茶文化展现形式上,更加需要符合历史、人文、社会基调和文化期待,而并非仅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价值。

3.3 茶文化赏析误解

以音乐艺术传承茶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展现茶文化的艺术形式,同时需要扩展茶文化的赏析维度。假设赏析茶文化时存在误解,则是在文化环境中并为形成正确的解读规律和范式。反思这种发展弊端,恰恰是对于茶文化解读误区的现实写照。我国茶文化在社会角度的表现力极强,并以成语形式传承至今。诸如:以茶代酒、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思源、以茶廉政、以茶联谊、以茶育人、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入艺、以茶歌呤、以茶作礼、以茶兴文、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致富等等。这些成语作为茶文化的现实生活表现形式,已经从我国社会层面不断深化茶文化的解读规律。在赏析茶文化的音乐作品时,可以从这些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品评,方能正确理解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内涵和机理,并孕育出更为深刻的茶文化解读范式,降低由于赏析层面的观察角度偏差而产生误解。

4 围绕传统茶文化精髓的音乐艺术发展路径

4.1 品茗夺意,反思文化解读规律

品茗是饮茶、喝茶、品茶的雅称。在音乐艺术创作上,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精髓,需要从庸俗的词汇中脱离出来,在更加具有艺术气息的辞藻中寻找设计元素。品茗并非表现音乐艺术中茶文化的唯一方式,重点在于抢夺其文化精髓的深刻底蕴。并在夺取这种文化基调之后,融入音乐艺术的创作之中。为音乐艺术创作解读传统茶文化提供一种艺术设计的范式和规律。茗旗描述了初生的茶芽,茗地表达了栽种茶树的地域,茗舌为茶芽,是形容茶芽嫩如雀舌一般精巧。这些以茶文化而得名的美誉,是音乐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可依据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风貌来进行创作,继而突出音乐艺术对于茶文化的解读规律。

以《中国茶香》为例,由万宏作词,海军军乐团曲作家崔丹作曲,中国著名歌唱家吕继宏演唱,获得了42届米兰世界博览会企业馆展播歌曲荣誉。歌词原文:“每一缕阳光汇聚爱的能量,每一片土壤种出新的希望,深耕细作心系百姓的安康,尚德助人传承祖辈的梦想,精神伴随茶歌传唱。每一滴雨露滋润绿叶儿成长,每一亩茶园种出自然的清香,修身弘道胸怀济世的志向,创新开拓肩负国人的期望。激情伴着信念飞扬,中国茶香中国茶香,千年的历史渊源流长,六百里猴魁引领着风尚。”其歌词中描绘的茶文化,界定了中国历史对于茶文化的寄托和期待,是将茶文化与我国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到一起的设计构思。在音乐艺术对茶文化的解读规律设定了更为广泛的国家意义和格局之后,其品茗夺意的文化反思和解读规律便以形成,能够真正引导音乐艺术正确表达传统茶文化的主体脉络,并支持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健康发展。

4.2 以茶歌呤,激发音乐表现形式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音乐艺术中的创作与设计,虽然需要考虑音乐市场的接受度,但是也需要更加深思其中的文化价值和表现形式。假设表现形式并不足以展现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则无法解脱音乐市场的经济束缚,无法超脱茶文化的理解局限。当茶文化作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表现载体时,其中的文化自信当作为发展重点。这种自信来源于相信终端消费者愿意为经典的茶文化买单,且能够接受由古典茶文化带来的心灵感受。即便是在小众市场中能够开发出茶文化的经典曲目,也不如一首广泛流行的茶文化乐曲能够带来更为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以茶歌呤的文化价值取向上,真正激发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元素,是来着茶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并非仅从音乐市场获得到的经济规律。

以《采茶山歌》为例,其歌词内容为:“一朵花开十里香,风吹雨打枝节更长。踏过高深千尺波澜,越过高山烟雾遮,山歌高唱天下太平,换了新天纤女乐洋洋阵阵风送山茶香。”其描写的茶山意境,已经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烦躁交际网络,带给听众清净的文化素材,并深刻激发了听众从未感受过的茶山之美。这样的歌曲即便不在当下流传于大众市场,也会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灵感,是真正以茶文化为依托,取材自然的音乐艺术发展路径。当音乐艺术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文化机理中寻找到这样的文化元素,则能够正确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面貌,并为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发展创造理想的市场环境,让小众市场逐步扩大为大众流行音乐市场,在更多的音乐素材中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

4.3 思茶融境,主导文化赏析脉络

赏析茶文化的音乐艺术,需要在特定的茶艺环境之下来反思。如果仅从词汇,或者音乐旋律中去感受,而脱离了茶文化的客观载体,实则很难与茶文化共情、共鸣。传统茶文化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总是在以唯美的状态出现,茶道与禅道相濡以沫,茶艺与花艺交融共生,茶诗与茶词鼎足而立,茶山与茶树成为音乐素材。在茶文化的发展中,音乐艺术真正要表达的是茶文化的思绪脉络,而并非茶文化的单一载体。因此,在赏析茶文化的表现机制或文化脉络时,需要思茶融境,在茶艺、茶道、品茗的过程中去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思绪,方能从人生意境的角度去赏析音乐作品中的传统茶文化。

以《禅茶人生》为例,该曲由梁文正作词,冯云飞作曲。歌词内容为:“窗外花灯一袭朦胧,静卧岁月不愿再醒。清茶袅袅,暗香浮动,一如我心澄澈透明。抛却纷争利禄功名,烦恼消逝无影无踪。禅意弥漫,墨染心灵,物我两忘一切化境。平湖秋月,出水芙蓉,禅思品茗,思绪空灵。秋去春来伴着诗卷吟咏,禅茶人生会有知音懂。”其音乐艺术的词曲创作,恰恰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寄托于茶文化的载体之后,描绘出此时的心理情景。那么在赏析这些音乐作品时,虽然无法完全还原其音乐素材,但是也需要在借助茶文化载体之后,关注其文化精神的内涵,品评出其中的人生哲理,才能真正以茶文化视角去赏析,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完整的音乐艺术赏析路径。

4.4 茶曲闻道,梳理文化传播机制

茶文化借助音乐艺术来呈现,是在现代社会繁杂的交际网络中,引发现代消费者关注传统茶文化的魅力。进而以茶文化来消解现代社会的烦躁,引导社会群体寻求内心的宁静。茶文化在音乐艺术的市场化走向中,逐步扩大了宣传路径,社会群体了解茶文化的渠道有所扩增。但是仅以这样的高速文化传播机制,并不足以深刻解读茶文化的深邃内涵和丰富底蕴。其中所缺失的,恰恰是现代社会不易关注的文化形象、文化性质、文化特征、文化规律。假设一首曲目,在编排和创作上,仅关注后期流行度,而并非当前对于茶文化的细腻反思,那么这样的音乐艺术作品仅适合音乐市场的经济利益再造,而并不适合对其文化根源和形象加以凝练。因此,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精准把握茶文化的慢节奏,而并非仅以传播速度、效率、经济利益为导向,抹杀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品格底蕴价值。因此,茶曲闻道,并梳理其中的文化传播机制,才是真正有助于传播茶文化的音乐艺术发展。

低调的茶文化传播并不利于现代社会发觉,更为高调的传播路径是展现茶文化音乐艺术的精髓和意识情趣。表现茶文化的音乐创作可以低调,但是对于传承茶文化的音乐艺术必须高调发展。在传承和发展音乐艺术的茶文化过程中,需要为原创作品提供更多的市场对接机会和展现平台。诸如,自媒体、社交媒体、网络媒介等等,均需要为茶文化的音乐作品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让茶文化借助音乐艺术更好的传播出去,吸引热爱茶文化,热爱茶文化音乐艺术的社会群体,为茶文化和音乐艺术的最终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源与消费基础。继而借助茶曲听闻茶道的发展形势,主导音乐艺术的市场氛围,让音乐艺术能够真正助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与承载,为现代社会推广传统茶文化创建积极的社会氛围与市场环境,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音乐艺术为载体,突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底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传播限制、艺术创作弊端、文化赏析误区、以及茶文化解读的偏差和误导。基于此,结合茶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特征,需要以词共情,传承其文化精神,同时以曲共鸣,传承其文化底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品茗夺意,反思传统茶文化的解读规律。通过以茶歌呤来激发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借助思茶融境的方式来主导茶文化的赏析脉络逐步理清。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借助茶曲听闻茶道,梳理当前音乐文化市场的传播机制,让音乐艺术可以真正承载茶文化,为茶文化的推广创造社会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

茶文化赏析音乐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音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音乐
作品赏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