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01-07刘倩
刘 倩
(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 儿科,辽宁 鞍山 114000)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是指由于缺乏Ⅱ型肺泡细胞产生的PS(表面活性物质)而引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主要临床症状:生后6 h内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呻吟等呈进行性加重,是造成新生儿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中对46例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取得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HMD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胎龄27~37周,平均胎龄(32.79±1.93)周,出生体质量1~2.5 kg,平均出生体质量(1.85±0.42)kg,其中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14例;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胎龄27~36周,平均胎龄(32.59±1.78)周,出生体质量1~2.4 kg,平均出生体质量(1.86±0.43)kg,其中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15例。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将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给予患儿温箱保暖、营养支持、抗感染、纠正酸中毒、辅助通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意大利生产的固尔苏注射液(意大利凯西公司,进口药品注册号:1.5 mL,H20140849 3ml H20140848)100~200 mg/kg治疗,进行常规气管内插管,吸尽气道分泌物后,给予复苏气囊正压给氧或提高机械通气压力后,患儿分别取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用无菌注射器将升温至37 ℃的固尔苏缓慢滴注入气管内,注射后给予复苏囊加压给氧3 min以上。
1.3 评价指标。显效:用药12 h后患儿发绀、呼吸困难、呼吸呻吟等症状消失,各项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X线片检查表明肺部纹理清晰;有效:患儿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针状明显改善,血气指标有所好转,X线片检查提示肺部异常阴影得到改善;无效:治疗12 h后患儿症状、体征毫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此外,对比两组PaO2/FiO2、PaO2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3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43/46)显著高于对照组69.57%(32/46),(χ2=8.731,P=0.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对比:治疗2 h后,观察组PaO2/FiO2值为(13.98±0.95)kPa明显高于对照组(12.58±1.02)kPa(t=6.812,P=0.000<0.05);观察组PaO2值为(6.18±1.07)kPa明显高于对照组(5.14±1.03)kPa(t=4.749,P=0.000<0.05)。治疗12 h后,观察组PaO2/FiO2值为(15.98±1.29)kPa显著高于对照组(13.42±1.41)kPa(t =9.085,P =0.000);观察组PaO2值为(8.83±1.37)kPa显著高于对照组(6.24±1.23)kPa(t=9.541,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HDM容易并发颅内出血、感染、慢性肺疾病、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其病情十分严重是,导致新生儿病死率极高的最主要原因[2]。该病多发于早产儿、剖宫产儿、孕妇患有糖尿病、双胞胎的男孩等,孕周越短其发病率、病情以及病死率越高,外源性PS和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上治疗HDM的唯一方法[3]。
固尔苏是一种从猪肺匀浆中所提取得到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作用在于降低肺表面张力,使肺泡张开以减轻缺氧症状;同时保持肺泡稳定性,避免肺泡在呼吸末出现萎陷,确保通气循环过程中有充分的气体交换作用,从而有效降低HDM病死率。本研究中治疗2 h、12 h后观察组各项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治疗HDM可快速改善其血气指标,我们认为与固尔苏降低肺表面张力以缓解缺氧症状以及确保肺泡充分发挥气体交换作用等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HDM可快速缓解新生儿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