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价值

2019-01-07李娟娟杨培培王淑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鼓室鼓膜中耳炎

李娟娟 杨培培 王淑杰 柴 畅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多发非化脓性中耳炎。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传导性耳聋、鼓室积液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进展,引发慢性中耳炎,且会引发鼓室萎缩、鼓室硬化等并发症[1]。以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虽然能获得一定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复发率高,且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手术方案较多。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的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4例(125只耳朵)。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7例患者(64只耳朵)中,男24例(34只耳朵),女23例(30只耳朵);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8.2±3.6)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4.9±1.2)个月。对照组47例患者(61只耳朵)中,男25例(33只耳朵),女22例(28只耳朵);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8.4±3.2)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5.2±1.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正式启动。

1.2 方法:研究组采用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治疗:侧卧位,先常规消毒耳部,实施鼓膜表面麻醉。以长针头刺入鼓室,经穿刺孔注入4000 U α-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2.0~2.5 mL肾上腺素混合液,实施鼓室药物正压灌洗。完成注药后,指导患者头部偏向健侧,以鼓气耳镜做外耳道加压处理,促使药液从咽鼓管自鼻咽部排出。随后实施负压吸引,外耳道口以橄榄头塞住,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出耳鼓室分泌物。一旦出现血性渗液,及时停止吸引。指导患者术后7 d复诊,针对未治愈者,再次进行负压吸引,直至治愈。针对反复抽液3次及以上者,均实施鼓室置管术。对照组采用鼓室灌洗常规手术治疗:坐位,以直冲洗针刺入耳内鼓室,并注入3%双氧水2 mL,出现气泡后,吸净泡沫。以弯头冲洗针,注入注射用生理盐水,依次冲洗鼓室前、后、下部,每隔3 d冲洗1次。随后调整为侧卧头低位,以4000 U α-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2.0~2.5 mL肾上腺素混合液,进行药物耳浴,持续10 min。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①近期疗效评定标准:以患者治疗结束后耳堵、耳闷等症状全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实施声导抗检查,结果显示为A型鼓室图,可正常引出声反射,为治愈;以治疗后耳堵、耳闷等症状明显改善,听力有所恢复,存在少量积液,为有效;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3];②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干耳发生情况;③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组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4%(63/64):无效的耳数有1个,有效的耳数为16个,治愈的耳数有47个。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54/61):无效的耳数有16个,有效的耳数为14个,治愈的耳数有40个。两组近期疗效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0.024)。

2.2 两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随访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干耳率为96.9%(62/64),对照组患者干耳率为85.2%(52/61)。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2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两组均未出现中耳感染、穿孔不愈合、听力减退、出血等并发症。

3 讨 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耳鼻喉科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听力。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考虑与患者免疫反应、咽鼓管相关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有关[4]。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主要以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且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因此,近年来,手术发展成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趋势。

本研究所用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能在进行鼓膜穿刺较高负压吸引后,于正压条件下,实施鼓室药物灌注,能强化局部疗效,促使咽鼓管开放速度加快。而且,在负压条件下,将鼓室残液吸出,能对单纯鼓室穿刺不足进行弥补,便于改善中耳腔负压,促使中耳腔内均匀分布药液,以增强局部疗效[5]。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鼓膜穿刺鼓室加压灌洗与经耳负压吸引交替应用,能促使鼓膜穿刺孔愈合相对延迟,便于发挥鼓膜置管作用,且能克服置管易堵塞、不能彻底引流等弊端,促使鼓室负压尽快消除,便于中耳黏膜换气,以增强疗效[6]。

本研究中,在近期疗效上,研究组为98.4%,对照组则为88.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远期疗效上,研究组干耳率为96.9%,对照组则为85.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治疗能获得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此外,两组均未出现中耳感染、穿孔不愈合、听力减退、出血等并发症。凸显出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治疗的安全性,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鼓室加压吸引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鼓室鼓膜中耳炎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幼儿为何易患中耳炎
鼓膜穿孔会影响听力吗?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