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19-01-07

福建茶叶 2019年3期
关键词:饮茶身心茶文化

孙 晶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在性格、思维和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文化对不同国家、民族、群体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够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几千年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内涵。而茶文化视角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研究,不但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回归到健康生活上,还能提升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 茶文化综述

茶文化源远流长,己有5000多年历史,汇集了多个时代、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内涵丰富。在《茶经》中,陆羽指出茶从宫廷到文人雅士推至民间,从神农氏尝百草到周公旦等系列人物对茶的品赏,茶成了中华各民族百姓日常的饮品。茶文化的本质是其精神价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身心德行”、“中和动静”等思想是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境界。首先“天人合一”是指茶文化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自然是茶文化之母,茶文化一自然之和为最高境界。茶扎根天地自然而生,是集天的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的灵草,聚着人的心血,沐浴着阳光雨露而长。其次“中和动静”是茶文化之性。饮茶讲究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讲究“和静怡真”,海纳百川的胸襟,讲究使人虚怀若谷、静以养心、虚以去欲,无念、无相、无往的心境。茶文化提倡饮茶使人人进入清徐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清心静气使人忘却世事烦恼。茶文化洋溢着恬淡、洒脱、虚静的审美意境,使人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一缕茶香,使人享受逍遥之乐、心旷神怡另外“身心德行”是茶文化之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茶经》中的“俭德之人”,俭有俭朴、节制的意思,是具有砒砺精神、清静无为、俭朴谦逊、道德高尚的人。晚唐时刘贞亮的《茶十德》中也指出茶与修身养性有关,为了达到无私无欲、大公无私的境界,以提升道德情操,少私寡欲。

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有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在茶事活动中,茶文化主张人应该做到“形神兼备”或“身心德行”的共同发展。茶文化中蕴含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修身”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当代忽视心理和道德修养、重视文化培养的高校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地影响意义。在饮茶等实践活动中,以动静结合的自我完善方式,修心、养心、正心,从而做到形神合一,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道德修养茶文重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结合,由此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高校学生做到身心合一,健康发展。

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是对内对外的适应力,是在心理上能以合适的行动去予以克服、改变不良的状态。我国高校学生是一个普遍年龄在十八岁至二十二岁之间刚刚脱离象牙塔的特殊群体,从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角度上分析,高校学生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刚刚走出十几年的高考备战阶段,心理特点与青年中期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高校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训,又迅速开始了另一种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类似社会生活,刚刚告别高强度大压力的备考生涯,面临的环境突变,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袭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越来越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在高校学生中受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没有重视起来,授课者和心理咨询师是否具备深厚的茶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未有可知,没有对授课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选择做出全方位的严格审查,同时教师自身不具备相关的施教能力,专业水平和敬业程度也没有做到审慎审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无法得到解决;并且部分高校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只做表面功夫,无心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学生授之以传统文化思想,授课与咨询趋向于任务的完成过程,无法用传统文化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实现用传统文化来培养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3 茶文化教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诉求

从茶文化教学视角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华茶文化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一次重要契机,运用茶文化教学必将会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价值体现和价值追求。

3.1 “以茶育德”的价值追求

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群体价值,提倡人的奉献精神,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关系。体验式茶文化教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对茶文化的体验,实现以茶育德的价值追求。

3.2 “以茶怡情”的价值追求

茶文化讲求以茶怡情,讲求心平气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倡将品茶、习茶融入生活。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饮茗茶、品鉴茶具、品尝茶点、观看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达到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心情愉悦。

3.3 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

茶文化教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宁静致远的环境,让我们在悠闲的品茗中安抚焦躁不安的情绪,把我们从快节奏的忙碌中暂时地解放出来,给自己的身心放一个假。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精神状态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安宁。而茶文化中的“静”思想、“淡泊”思想和“和谐”思想也能给大学生以更多精神上的启迪,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4 利用茶文化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分展

目前,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利用茶文化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种新的尝试。

4.1 利用茶文化完善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等方面,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自我调控是完善自我意识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高校学生,能够把“现实我”和“理想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自己。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就是如何达成一个人自身的身心“和合”,引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如:儒家思想认为道德修养是达成身心和谐、品德高尚的必要途径,而茶文化也融合了这种思想,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自我反思,将自我的“善”发挥出来,从而在这种道德修养中进行自我调控。按照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来说,为了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人们需要将自己的欲望限定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之内,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不断“身心德行”,修心养性因此,为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高校学生通过自我觉察、他人评价、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他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终极目标。

4.2 利用茶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就能是自己的情绪稳定,拥有健康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境。目前,情绪困扰是当今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我国中医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适应能力在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下,能够使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而茶文化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和谐,也强调将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中。在饮茶、品茗的过程中,人的心态慢慢地淡然、平和,情绪能够得到极大的缓和。由此,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高校学生通过“内省”来分析表面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识别自身的情绪,并理智地接纳它。同时,为了提升高校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要让高校学生学会自我平衡,自我平衡是引导高校学生要顺气自然地面对现实,并不意味着要求高校学生逃避现实或自我麻痹。由此通过饮茶、品茶等茶事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高校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要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适度适宜地发泄情绪发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避免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4.3 利用茶文化提升高校学生人际交往水平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为了促进其身心和谐,拥有端正的交往动机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高校学生乐于助人、积极交往,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必要前提。茶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是指导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在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上,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遵循“融合、联合、合作”的思想,培养高校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与人合作。“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在饮茶的过程中,两三个友人围坐着茶几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增加了友情,也促进了相互之间和谐、和平、和睦另外,受各方面的影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忽视了交往对象的想法和感受,如: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等。由此,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通过饮茶、品茶等茶事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克服自我中心带来的交往困惑,理解他人,减少与他人的人际冲突,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饮茶身心茶文化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给身心降个温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