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2019-01-07甘艳艳邢奥静樊小闯刘群霞
甘艳艳,邢奥静,樊小闯,刘群霞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甚者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因周围性面瘫外表病证明显,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虽然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针灸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1],然当今医学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细节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本文从治疗方法、时机、程度3个方面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价。
1 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养而致。西医认为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肌瘫痪。采用针灸治疗可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恢复面部经络功能。
王桂玲等[2]运用针刺配合火针治疗28例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97.7%,疗效优于仅用针刺的对照组。夏钧[3]根据发病时间长短选用浅刺或透刺配合电针、TDP灯照射,外加中药浸酒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有效率高达98.84%。王陶等[4]指出杨骏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多采用浅透刺法,太阳浅透丝竹空、四白,阳白浅透鱼腰,地仓浅透刺四白、颧髎、颊车,可促进多经络气血运行,面部筋脉得以濡养,进而加快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李悦[5]将1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温针灸联合电针组,采用 House-Brackmann(H-B)量表计分法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并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P<0.05)。王琼芬等[6]治疗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组采用透刺经筋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单纯采用透刺经筋法的总有效率为8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谓“效因时而变,穴因人而异,刺因证而定,针因病而效”,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因症、因时、因人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尝试将针灸治疗与其他不同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需要广大医者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 治疗时机
治疗时机应该是当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争论最为激烈的议题。大部分学者依据面瘫的发病时间对面瘫的病程进行区分,但在具体时间限定上分法不一,如朱春华等[7]将面瘫病程分为3期:发展期为发病后1~7 d;静止期为发病后7~20 d;恢复期为发病20 d后。杨连松等[8]认为此病发病7 d以内为急性期,发病7 d至1个月为恢复期,发病1个月以后为后遗症期。周春杰等[9]根据病程将面瘫发病后1~7 d定为急性期,发病后8~15 d定为静止期,发病16 d至3个月定为恢复期,3个月以上定为后遗症期。
以上分期说法虽不同,但实质大致相当。目前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应该在周围性面瘫发病后(1~7 d)立即介入治疗,还是等病情稍微稳定后(7~20 d)进行治疗。朱春华等[7]认为发病后7~20 d是针灸治疗本病的最佳阶段。因为发病后1周正气与邪气在斗争时期,该阶段经脉空虚,正气力量薄弱,局部取穴易耗伤正气,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位孟元等[10]认为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神经还处在急性炎症水肿时期,用电针连续刺激,会加重神经组织水肿和面神经的损伤。然而有医家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愈早采用针灸治疗面瘫,效果愈好。何聪[11]观察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瘫的疗效,发现患者早日接受针灸治疗可提高痊愈率。李国臣[12]临床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是针刺治疗的较佳时机。郑晖等[13]查阅2001—2007年针灸治疗面瘫的有关文献,研究发现早期用针灸治疗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灵枢·卫气失常》云:“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中医治病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无论病在什么“期”,只要辨证精确,治疗方法适宜,疾病就会痊愈[14]。黄秀兰等[15]临床观察257例急性期(3 d以内)周围性面瘫患者,结果发现面瘫患者尽早进针刺治疗可以减短疗程,提高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病的最佳病程时期只是提供一种治疗思路,具体治疗仍需辨证而治,切莫拘泥于固定的治病流程而忽视了医者对患者病情的最初判断。
3 针刺程度
《灵枢·经筋》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本病与太阳、阳明经筋相关,针刺选穴时采取远近相结合的选穴原则,本病病位在面部,因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面部,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近部随证取穴以疏调局部经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远部取穴以祛风通络为主,随症加减。然针刺或深或浅?或平或透?是否可加以电针?医者各执一词,未有定案。
王理明[14]认为面瘫的病因为感受风邪,风邪多为实邪,在发展期,邪气还在浅表,机体正气尚可,此时要行重泻手法祛邪,况且针灸为双向调节,不会因及时辨证治疗而出现矫枉过正的“抽搐现象”。吴建军[16]认为周围性面瘫病位表浅,在络脉、经筋和肌肉之间,针刺深度宜浅。彭易雨等[17]提出发展期采用电针能使受累的主要分支均产生兴奋又不致损伤神经,增强肌纤维的收缩,促进新陈代谢和神经纤维的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侯书伟等[18]则认为,因面瘫初期需要的针灸治疗量较小,而电针治疗量较大,故本期无须用电针。冯蕾等[19]为了防止出现后遗症提出了急性期时面部取穴不宜过多,手法要轻浅,不宜过重,不宜加用电针的观点。
针刺过轻,恐病邪不祛;针刺过重,则忧正气外泄。患者症状千千万,怎可一概而论?尚需辨面瘫类型,察病情轻重,明个体差异,而后可动,此则无往而不利。
4 结语
针灸对于面瘫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认可,虽然还有很多争议的地方,当然,这也和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病思路有关,正是因为中医对患者的病象了解的较为全面,继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病患样本,而对不同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时,很多因素和指标是无法准确呈现的,直接导致了各医者针对看似同样的事实分析却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没有固定的“最佳治疗期”,只有最适合病患的治疗期;没有固定的针刺深浅,只有适合病患的深浅;更没有固定的针灸模式,只有不断优化的治疗方式。大道至简,各医者应潜心学问,对于公认的事情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有分歧的地方加强沟通交流,将病案资源进行共享,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