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2019-01-07刘万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3期
关键词:后处理肋骨螺旋

刘万明

(西丰县第一医院,辽宁 铁岭 112499)

随着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肋骨骨折损伤也逐渐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发病情况来看,肋骨骨折的发病常见症状包括胸腔积液、合并肺损伤等,同时由于诊断技术不足而造成的漏诊与误诊事件也相对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合理、有效的提升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借此,笔者主要从诊断价值的角度对肋骨骨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以便提升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和降低漏诊与误诊事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5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其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5.6±3.7)岁;85例肋骨骨折患者均在临床常规检查中确诊。

1.2 检查方法:西门子64排螺旋CT:①环境条件:扫描室与控制室温度以15~24 ℃为宜,非冷凝状态下的相对湿度在25%~26%;最大湿度动态范围:最大值以5%RH/Hour为主,温度变化率最大值以3°F/Hour为主;②扫描前工作包括开机、自检、预热、硬盘检查等;③扫描:①定位片扫描:扫描前工作准备完毕后,进行机器曝光准备,并在15~20 s内曝光预备按钮亮时按下按钮,等曝光开始按钮亮,再次按下,然后开始扫描并获取定位片图像;②确定扫描范围:根据定位片情况适度调整扫描框的各个边界直到与扫描目标相吻合,并适度选取合适的KV、mAS、滤过函数、窗值等相关参数,并手动选取FOV、层厚、层间隔等;③增强扫描:根据扫描情况点击相应的扫描部位并增强扫描序列、设定扫描范围、延迟时间和增强标记。

1.3 图像重建与分析:85例肋骨骨折患者的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与分析主要包括MPR、CPR、VR、MIP四项基本内容;观察指标分为完全性骨折=骨折线与肋骨皮质全部贯穿,不完全性骨折=损伤部位有明显或可疑性外伤史,皮质断裂、成角凹陷或凸起等症状。并准确记录肋骨骨折患者的准确位置、骨折数量和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骨折数量/骨折处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临床数据均以SPSS18.0软件处理,MPR、CPR、VR、MIP等均予以为主计数资料χ2检验,表示方式以百分数为主;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CT表现: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多次CT确诊、随访、复查、外科手术等常见的方法确诊85例肋骨骨折患者骨折共计425处,包括12例单发肋骨骨折,8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213例完全性肋骨骨折,114例不完全性肋骨骨折;其中前段、后段骨折各134处,腋段157处。

2.2 数据分析:在MPR发现骨折411处,未显示骨折14处,合计425处,诊断准确率占比96.71%;CPR发现骨折423处,未显示骨折2处,合计425处,诊断准确率占比99.53%;VR发现骨折402处,未显示骨折23处,合计425处,诊断准确率占比94.59%;MIP发现骨折397处,未显示骨折28处,合计425处,诊断准确率占比93.41%;四种骨折数据对比(P<0.05);在四项后处理技术中CPR诊断准确率最高,MIP最低。

在完全与不完全肋骨骨折比较中,CPR发现完全骨折251处,占比59.06%,不完全骨折171处,占比40.24%,未显示骨折3处,占比0.71%;MPR发现完全骨折250处,占比58.82%,不完全骨折163处,占比38.35%,未显示骨折11处,占比2.59%;VR发现完全骨折248处,占比58.35%,不完全骨折160处,占比37.65%,未显示骨折17处,占比4.00%;MIP发现完全骨折243处,占比59.06%,不完全骨折158处,占比37.18%,未显示骨折16处,占比3.76%。四种后处理技术完全与不完全骨折数显示对比(P<0.05),根据数据表明,CPR诊断准确率依旧最高,MPR次之,VR和MIP显示较差。

3 讨 论

在肋骨骨折临床诊断过程中,64排螺旋CT不仅能有效的诊断出患者的骨折数量与骨折部位,还能有效的降低漏诊与误诊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64排螺旋CT具有超快的扫描速度,它完成单器官扫描只需1s,完成无创心脏检查只需5 s,完成全身扫描只需10 s,这对获取更多的抢救时机是极其有效的;二是高度清晰的图像,对毫米大小的临床病灶都能明确的捕捉;三是多方位调整获取任意切面图像;四是多脏器分析功能;五是低辐射。上述这些优点不仅为64排螺旋CT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医疗诊断途径,还有效的检阅了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和降低漏诊、误诊事件的发生[2]。

根据本研究结果表明,85例患者在予以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诊断数据来看,MPR、CPR、VR、MIP作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其优势也大不相同:MPR在临床检查中主要对横断面、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等方面用法相对较多,且准确率也极明显,对减少或避免微细、隐匿性骨折有一定的帮助,其诊断准确率占比为96.71%,漏诊14处。CPR在本研究中诊断准确率最高,占比99.53%,漏诊2处;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通过对中心线进行编辑的方式对骨折进行分类处理,继而有效的判断各种微细骨折的类型、清晰度均有明显的优势[3-4]。VR检查则图像立体感相对丰富,边缘柔和,对骨折的整体形态与定位有一定的帮助,而它的轴向旋转与任意角度拍摄也是它的优势,但VR在本研究却略差于MPR;而MIP而言,它的图像类似于X线平片。除能任意角度的旋转外,它对肋软骨及相关组织的显示方式也较为优异,但在微骨折应用中却相对较差,这与陆芳等学者的研究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在肋骨骨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得到,CPR诊断效率显著优于MPR、VR和MIP,其中MIP的诊断效果最差,因此在肋骨骨折诊断中首推CPR。

猜你喜欢

后处理肋骨螺旋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迷人肋骨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肋骨带外固定加外敷万伤接骨膏治疗单纯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