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输入性疟疾疫情调查处置分析
2019-01-07朱国政
朱国政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烟台 264000)
1 前言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1949年以前,疟疾在中国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1]。1949年以后,中国对疟疾进行大力防治,不断推进疟疾消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境内外交流逐渐日常化。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发生在境内的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不断增加,且由于国内大多数地区的疟疾早已消除,疟疾防控对象变成了输入性疟疾[2]。2018年3—4月,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生了1起输入性疟疾疫情,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疾控中心”)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加以处置。在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规范处置后,有效控制了该次疫情,所有疟疾病例均治愈出院,未引起输入继发性病例。
2 基本情况
2018年3月23日—4月21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赴非洲乌干达务工归国的23人中有2人陆续被诊断为疟疾,年龄在33~49岁,均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常驻居民。23人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分批抵达非洲乌干达某水电站务工。乌干达位于东非的高原地区,湖水多,有“高原水乡”之美称。该地区长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蚊虫繁多,疟疾高发。
3 流行病学调查
本次调查的23名出国务工人员在出国之前,均未接受过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基础培训,在东非工作期间也未采取过任何防蚊措施。虽然他们在乌干达居所的防蚊设施较好,但因蚊虫繁多,被蚊虫叮咬仍是常事,因而大多数务工人员易感染疟疾,且经常反复感染。在乌干达期间,23名务工人员中有20人反复感染过疟疾,其中有5人感染的次数高达4次。他们感染疟疾后均到乌干达当地医院接受了相关治疗和必要处置,但对当时所用的药物名称和用法用量并不清楚。该23名出国务工人员在2018年3月初陆续回到中国,回国后一直住在本地区家中,住所主要为砖瓦房,环境中防蚊措施比较完善。
3.1 病例搜索
本次疟疾疫情中,从东非务工回国的23名人员主要来自福莱山街道11人、古现街道6人、八角街道6人。根据《山东省疟疾疫情管理与处置技术规范》(2013年版)的相关要求,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响应,组成了调查组及处置组,严格搜寻了务工人员、务工人员家属及其他密切接触者。根据WS 259—2015《疟疾诊断标准》[3],区疾控中心及时对23名去非洲务工的人员及39名他们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了实验室疟原虫检查,利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检测)、血涂片镜下检查及基因检测3种方法,确诊2例疟疾,均为去东非务工人员,所幸他们的家人及密切接触者中未发现疟疾病例。同时,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次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还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个案调查。
3.2 首发病例
区疾控中心检验部门对62名搜索对象进行了实验室疟疾检测:RDT检测结果表明,2人为恶性疟疾,且其中1人为其他类型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的双重感染。所有未确诊的60例搜索对象的RDT检测和血涂片镜检均为阴性。根据WS 259—2015,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此2例RDT检测阳性的东非务工人员被区疾控中心检验部门判定为恶性输入性疟疾。区疾控中心分别于2018年3月29日及4月22日,将这2例恶性疟疾输入性病例上报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4 处置措施
根据相关规范,区疾控中心及时对该次疫情病例制定了4项针对性的处置措施:(1)对确诊病例积极采取正确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为复方菁蒿素类,常用的药物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及双氢菁蒿素哌喹。该2例患者采用的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每片药物含270 mg阿莫地喹基质及100 mg青蒿琥酯,成人每次口服2片,每日1次,连服3日为1个疗程。(2)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采用发放健康防疟知识宣传单、举办讲座、上门服务等方式,对本次疫情中的确诊病例、患者家属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的相关培训,指导他们正确使用驱蚊设施,如纱窗、蚊香、灭蚊剂、蚊帐等,来减少人与蚊的接触,从而增强他们的日常疟疾防治意识。(3)加强监测原因不明发热患者的血液检查。指导烟台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监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血液检查,对从疟疾高发地区回国的非洲务工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疟疾检测,以便尽可能早地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关治疗及处置措施。(4)进行环境清理并规范灭蚊。清理住处室内外(包括死角)的卫生,规范灭蚊剂(奋斗呐等)的使用,防止蚊虫繁衍。
5 讨论
目前,疟疾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疟疾不仅流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中东及东南亚等地区也有较高的疟疾发病率[4]。
齐鲁大地从古代就高发疟疾,曾被称为“瘴疠之地”,能追溯到的最早疟疾相关记录发生的时间是战国时期。1949年以前,山东地区每年均有2×106~3×106人感染疟疾,这个人数大概占当时全省总人数的1/4。1949年以后,几代人在山东省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1995年将疟疾发病率降至1/10 000以下,烟台地区在2015年8月通过了市级疟疾消除考核[5]。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输入性疟疾病例不断发生,并逐渐增多[6]。因此,跟全国大环境一样,目前烟台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重点也是输入性疟疾的防控。
区疾控中心经过流行病调查及规范处置后,有效控制了该次疫情,所有疟疾病例均治愈出院,未引起输入性继发病例,表明区疾控中心采取的处置措施及时有效。另外,出境务工人员在出国前需要到公安部门办理护照,鉴于这一程序,建议疾控系统应加强与公安系统的交流沟通。公安部门可将前往疟疾高发地区人员的基本信息反馈给疾控部门,疾控机构以此确定疟疾目标人群,在出国前后对他们进行疟疾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对疟疾的防护意识,从而减少疟疾的发病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