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涵义与路径
2019-01-06张细谦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推行,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成为一种必须。校本化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具象化过程,是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对接的必由路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要精准理解并真切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主旨,全面分析并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科学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激活其课程实践智慧,并提升其课程实施能力。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6-0098-05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leve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make the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become a must.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embodi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at the school level, the inevitable path fo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al and curriculum reality. In the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we should accurately comprehend and actually execute curriculum standard spirit, base on curriculum objective fulfillment as the intenti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effectively utilize school curriculum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work out schoo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lan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the key factor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hould activate their curriculum practice wisdom, and improve thei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隨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我国第8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经历了10多年的试验和探索之后,全面进入了推广和实施阶段。学校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得以真正生成的地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必须经由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中予以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才能真切地得以实现。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中,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因囫囵吞枣而敷衍了事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缺失。事实上,从课程标准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实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深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和路径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释义
1.1 校本化实施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必要构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享课程管理的权力与职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一方面,那些课程管理体系相当松散的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有着“集权化”发展倾向;另一方面,那些高度集权化的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则表现出权力下放的趋势。
历经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各地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难以齐头并进,使得分享课程管理权力、分担课程管理职责成为一种必要。为此,我国建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有着不同的权限和侧重点,因此,从教育行政机构担当的角色方面看,课程开发可分成国家本位、地方本位和学校本位3个层次[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其中,国家课程发挥主导作用,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有益补充。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学校是基础教育真正发生的主阵地,所有课程标准或课程方案,只有在学校真实实施了,课程改革的理想才可能转化为现实。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2]。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都要经历校本化实施,才能切实提升课程的适应性,才能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无论哪一级课程,都需根据学校的具体课程情境予以创造性实施。因此,校本化实施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必要构件。
体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内含于我国第8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同样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由于自身独特的学科特质,作为国家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其在学校层面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更加有赖于校本化实施。
1.2 校本化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必由路径
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计,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述,如课程规划、课程编制、课程建设、课程开发等,其目的是依据国家教育愿景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专门为培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而开设的。国家层面课程开发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研制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穿于各学段,落实于各学科,并最终体现到学生身上[3]。基于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必然要体现“立德树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科担当,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先导要素。因此,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计具有权威性、统一性、普适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地方课程是指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及自然环境等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其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首先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而且还存在大量富有地方特点的体育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特点的课程内容[4]。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必由路径。在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中,学校要对国家规划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及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在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既要立足于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也要体现地方体育文化的特色,更应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体育师资、场馆设施、体育传统等具体的课程情境出发,编制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及可行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1.3 校本化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具象化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指以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地方体育文化特色、全面分析学校具体体育情境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力量,以培育学生體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编制并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主旨,既是国家课程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也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转变为实施预案的过程。正如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性一样,不同的学校也有各自的特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校的落地必然存在一个具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校本化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全体到个体、从抽象到具体、从认知到运作的动态过程。这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课程标准从宏观上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适用于全国各省市区的所有中小学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校本化实施中,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境,开发出切实可行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正确理解国家教育指导思想,全面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是校本化实施的前提。注重校本化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则是校本化实施的努力方向。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自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提出并推行以来,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恰如雨后春笋,迅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学校体育工作者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并不一致,甚至有些观点存在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解。因此,有必要辨析一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在我国课程理论界,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理解,即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化课程实施、课程选择、修订、改编,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的开发[5]。不难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相当于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整体编制与实施;而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指国家预留的课程空间范围内,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包含着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赋予理想以现实的路径
第8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时间跨度之长、理念变革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争论议题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义务教育阶段从2001年开始试验、推广,到2011年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前后历经整整10年;普通高中阶段从2004年开始试验、推广,到2017年版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更是长达13年。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谨审慎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程改革的难度。
如果说课程设计是编制美好的课程理想、创设课程愿景、描绘课程蓝图,那么,课程实施就是理想得以实现、愿景得以达成、蓝图转化为现实的过程。由于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我国学校体育界在改革之初曾经出现过诸多不适应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想与我国学校体育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曾激烈突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许多人甚至因此指责课程改革过于理想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衔接理想与现实的有效路径。有学者认为,校本化课程实施强调国家层面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要“因校制宜”“因人(学生和教师)而异”地逐步实现。这不是让理想屈服于现实,而是赋予理想以现实的力量[6]。正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一样,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安全至上”而因噎废食的双重压力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
2.1 精准理解并真切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根本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行动指南。不过,由于社会分工的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很有可能存在信息衰减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由体育学科权威专家研制并由国家采用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是由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则是由许许多多一线体育教师运作的。身份的差异、分工的差别、认知程度的差距,使得普通体育教师不太可能像学科专家一样及时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课程价值观、教学过程观以及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及评价观。伴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就显得尤为重要。
真切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把握两个基本要点,即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能力与品格的目标定位。学科本位下价值取向关注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避免“见物不见人”弊端;学生发展价值取向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其校本化实施的主旨必须服务于学生健康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健身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7]5。在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从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视角,精准理解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前提。
2.2 全面分析并有效利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无缝对接,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程度的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课程资源虽然迟至21世纪才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课程领域的理解,就是课程资源的匮乏制约着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高。然而,我国各地、各校之间体育与健康课程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学校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使其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的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8]。因此,只有全面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才能切实做好校本化开发,进而顺利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层面真实而有效的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材、场馆、设备、器材,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资源[9]。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就需要发挥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需要更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2.3 科学规划并合理编制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1)制订明确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及其分目标通常具有宏观性和普适性的特点。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首先要从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出发,制订明确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维度,明确具体要求是对这3个目标维度进行校本化分解和厘定,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观测性,切实可行则是要求课程目标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承传于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主要形式为各学校制订的水平目标,既是课程总目标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目标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也是各学校制订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依据。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熟悉国家课程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基于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学校课程目标。
2)整体规划和精选课内外联动的校本化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来源广泛、丰富多样,且具有可替代性的特点,尤其是在课程标准倡导“以目标的达成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目标模式下,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整体规划和精选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校本化开发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例如,普通高中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平行关系,一类是递进关系。课程内容中的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技能系列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平行关系。运动技能系列下的运动项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7]11一方面,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阶段,都需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平行关系,对众多的课程内容进行甄别、改造、选择,精选更加符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递进关系,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学深、学透,还要通过课内外联动,引导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会运用课堂上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课内外的学习和运用中逐步培养健康生活能力。
3)精心创设切实有效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以知识、技能的学练为载体,通过丰富情境下多种角色的实践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以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1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是创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重要依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次/分[7]79。不仅高中如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體育与健康课教学同样也呈现出大密度适宜强度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运动技能的特点和学校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精心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外锻炼策略。例如,当前不少学校积极探索的“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实施策略,就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在创设校本化实施策略中,要立足于避免重形式而轻实效、重过程而轻结果、重技能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尽力做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效果最佳化、效益最优化、效率最大化。
4)构建有效反馈激励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
在发展性评价理念下,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越来越被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所认同。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中,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越来越多了,例如,“不错”“很好”“真棒”“你能行”等等,类似这些评价固然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动力,但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发挥评价的反馈力量。有学者提出有效反馈的4个特征(与目标相关、清晰具体、分享信息、及时),认为要促使反馈信息的运用,反馈应在信任、安全的氛围中实施,反馈应当关注表现而不是关注人,一次反馈的信息不能太多,保证学生有运用反馈的时间[11]。只有强化有效反馈的运用,才能进一步发挥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相对评价的重要作用。相对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和发展[12]。通过相对评价,能够为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反馈,进而激励他们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体育教师的地位
当代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转化生成的现实要求。校本化实施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情境、现场资源、学生经验和自身优势等因素不断进行“再开发”[13]。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不仅要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更要乐于并善于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要树立课程观,眼中有课程,把握好课程、教材、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牢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灵活使用教材,拓展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4]。简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激活体育教师实践智慧,提升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然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落实和推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已有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5]。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不同的学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抛开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另起炉灶”[16]。因此,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都要主动学习和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内涵和实现路径,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各自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把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6-87.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
[3] 林崇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 人民教育,2016(19):14-16.
[4] 马力,马翠娥. 地域文化视域下地方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99-103.
[5] 徐玉珍. 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1):3-9.
[6] 徐玉珍.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 教育研究,2008(2):53-60.
[7] 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 教育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
[9] 杨文轩,张细谦.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4.
[10] 季浏,钟秉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8.
[11] 万伟.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4.
[12] 张细谦.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1.
[13] 王少非. 课堂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8-215.
[14] 廖圣河. 教师课程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7.
[15]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59.
[16]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