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安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近30年变化的思考
2019-01-06孙成
孙成
摘 要: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精耕细作更加深入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免耕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防风固沙,抗旱保墒,也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不论是精耕细作还是保护性耕作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产物,都只有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指导下,才能精准执行。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靠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就需要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具体选择怎样的耕种模式,要因地、因时、因事准确把握火候,才能产生紧扣时代主题的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农机;精耕细作;保护性耕作;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12.020
作为农机推广和农机监理双重身份,我工作在农村基层28个年头。从借用畜力耕地与半机械化耕作的混合时代,到逐步走向机械化,农村的耕作制度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从不太感兴趣,到意识到土地耕种的重要性大于一切,再回归到对土地理性认识,看似一个周期,实质是有本质的变化。
1991年—2000年,是我参加工作的前10年,大安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畜力为主体,农机起到辅助作用。当时,全大安市拖拉机数量不足2000台。农机工作者对农民推广农业机械,农民是很不感兴趣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养匹骒马或者一头母牛,可以下崽两年后在卖掉,相当于白用畜力;二是生畜粪便可以下地做粪肥;三是柴油机是消耗产品比较费钱。当时还没考虑到污染问题,这是由半畜力、半机械化向全机械化转变理解消化过程的10年。
2000年—2005年的5年间,农民发现使用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并且具有特殊优势,远远不是畜力可以媲美的。家家开始争先恐后购买小四轮拖拉机,适合自己家小面积土地耕种,由于经济限制,多数买的农机是12马力小四轮,使用过程中,发现中耕作业,离地间隙太矮打苗;又生产出高地间隙可调小四轮,使用一段时间发现转换费力,又转向买14马力、15马力、18马力、20马力、24马力拖拉机,马力逐渐强劲,一直延续到2010年。这10年可以说是小四轮拖拉机销售最好的10年,供不应求的10年,农民购买农机具势不可挡,农机修理铺在城市边缘,乡镇街面,如雨后春笋,随时兴起。
当时,大安市共有26个乡镇,每个乡镇平均有7~8个村,每个村辖3个自然屯,每个自然屯每年新增加就有3~5台。一年考取农机驾驶证的人员达3000多人,农业生产全方位取得了突变式进步,伴随生产力的提升,农民发现土地相对生产能力显得太少,地不够种,日显突出,随之就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强民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从2004年开始实施中央财政的投入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近155亿,连续7年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达到了354.7亿元,带动了地方和农民的投入约1187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达到1108万台套,受益的农户有925万户,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了20%,取得了“利农利工、提升产业、助民增收”等一举多得的效果。伴随着农机利用率的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农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土地变得异常珍贵,寻找新的生活出路,迫在眉睫,培训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短期培训应运而生,这就是“阳光工程”。
“阳光工程”是2004年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启动实施的,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其具体内容是对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相当一部分农民涌向城市,有做木工、瓦工、钳工、农机修理工、汽修工、餐饮服务员,进入建筑工地相对较多,村里人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勤奋肯干的收入要比种地收入强很多,报酬与劳动付出量的比值是进城务工更划算,年青一代纷纷外出找新的出路,不再死守土地。这是农民对土地重新认识的时代,农村经济都有了质的飞跃。
在2015年以前,农民耕作是逐步精耕细作的,由于机械化的使用,节约大量时间,农民向精耕细作要效益,其中就有平整土地,大量开荒,深翻、重靶、旋松等,在种植技术方面也有了革新,一条龙坐水种,苗带重镇压,节水灌溉工程,喷灌工程等陆续使用,秋收也变成联合收割机作业,收获效率高、质量好。
但是土壤连续精耕细作,只用化肥,无腐殖质,土地越种越薄,农村个人养殖牲畜也在逐年减少,不施农家肥,土地肥力严重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通过灭茬还田,增加腐殖质,土地逐渐变肥沃,取得了一定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从这个角度去看种植业,大安市四棵树乡、大洼乡、联合乡、丰收乡、烧锅镇乡效果特别好,每公顷产玉米高达10 000~14 000 kg,可以说,大安市采用精耕细作,是最理想的方式,也取得了最理想效果。原因是这些地方多数是黄黏土和江湾河淤泥土,土壤黏度较大,保湿效果较好,适合精耕细作。
到了2012年之后,吉林省大安市才推广实行保护性耕作,此时依然以精耕细作为主。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
其实,免耕技术在我国很早就有,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但在我市迟迟没有推广。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些地方因龙卷风,造成土地表土流失,人们想到利用上一年度的殘茬固定住土壤,这就是保护性耕作初衷,这里还隐含着一部分农民边种地边务工,节约劳动力,这就是后期保护性耕作制度推行的基础。
在这个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的是大安市大岗子乡、新荒乡、来福乡和红岗子乡等,原因是这些乡镇位置处于沙包地,并且是风口,春季狂风大作,黄沙满天飞,如果采用精耕细作,有时候把种子都吹出地面,趟好的土地,很快就变成平地,看不到垄沟垄台。干旱的天气,极容易落干,种子刚出芽,就被风抽得芽干而死。这些地方精耕细作反而不如免耕保苗效果好。
免耕技术也有它的弊端,地里是杂乱的玉米秆,种地时,影响车的行进,也容易让车跑偏,最不理想的是有玉米秆的土地容易生玉米螟,防虫害是个大问题,并且不允许焚烧秸秆,否则污染环境,将会受到处罚。没有精耕细作土地整洁,容易放水浇灌。
精耕细作和保护性耕作都有自身优势,各有利弊,不论是精耕细作还是保护性耕作共性的一面都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都必须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才能精准执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中央对农村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精准扶贫,医疗保险全覆盖,农村环境的整治,乡村道路的铺设,泥草房的改建,2020年国家将全面脱贫,吉林省2019年底全面脱贫的实施,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更应该响应撸起袖子加油干,靠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就需要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具体选择怎样的耕种模式,要因地、因时、因事准确把握火候,才能产生紧扣时代主题的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导教师:吉林省大安市职教中心 李会昌)
参考文献:
[1] 迟仁立,左淑珍.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与机械化相结合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J].农业考古,2003(3).
[2] 刘裕春,李钢铁,郭丽珍,等.国内外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3):83-88.
[3] 卢向虎.农村劳动力转移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卢秉福,韩卫平.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