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该被“边缘化”的劳动教育

2019-01-06于然丰陈娟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课边缘化劳动

于然丰 陈娟

小学生不会自己吃饭穿衣,中学生不能自己骑车上学,大学生不肯清洗自己的被罩床单,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学习是第一要务,劳动与己无关。不仅如此,我们的学校也在变相附和这一观念,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设劳动课,有些学校的劳动课就是摆门面,装样子……这样的教育导致了什么后果呢?2018年3月12日,搜狐网《23岁小伙饿死家中!背后真相令人心寒……》的报道,杨锁,一个23岁的聪明健康的青年,在父母双亡之后,饿死在物质并不匮乏的现在。

与此相反,特级教师张丽钧在《世界上没有白吃的苦》一文中回忆起自己的儿子徐然,小学六年当“总统”(捅冬天教室里取暖的炉子)的岁月,让人心疼却又欣然,后来徐然北邮毕业后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是英国东芝实验室“全额奖学金”博士。在东芝实验室,徐然的一双巧手得到导师的欣赏和称赞,目前,徐然拥有个人专利50余项。

两者相较,云泥之别,然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对劳动教育的观念不同,杨锁的父母以爱为借口,不让孩子参与劳动,从而害死了最爱的儿子;徐然的父母却让孩子从劳动中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德,最终成就了自己。

反观我们的校园,虽不至于像杨锁一般懒极致死,但很多人并不热爱劳动,甚至逃避劳动,视体力劳动为“贱活”。给孩子形成这一观念的,有家长的过度宠溺,也有学校的推波助澜,如今,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劳动教育缺失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大家可以在脑海中自由切换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上孩子所在的所有场景,孩子的背后总是跟着一个无所不能的父母,孩子却表现为手足无措、一无所能。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父母们有没有想过?正是你用你的无所不能,培养了一个“无能”。孩子虽然是家庭的孩子,但最终会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连自己的生活能不能打理的孩子,将来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父母包办“劳动”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但让家长始料未及的是,这样“全方位包办”出来的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学习能力也多低下。生活中懒得动手,学习上懒写作业便顺理成章,懒于动脑也就如影随形,成绩差也就自然而然。然而由此衍生的更为可怕的一点就是没有创造力。不会思考,不会表达,懒于参与,怵于实践,这样的人,终无大用。

然而,更可怕的是被溺爱出来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和感恩之心。有些父母总是在被成年的孩子伤害之后控诉:乌鸦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自己养的孩子,禽獸不如。然而,父母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滥情才造成了孩子的无情!当所有人的付出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有谁会特别在意那个付出的人呢?“他”只会在意“你”有没有竭尽全力地付出,从而才能让他毫不费力。

劳动教育迫切需要理性回归!那么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呢?

首先,父母是劳动实践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幼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养成的习惯会给一个人带来终生的影响,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山里的不识字的母亲,却培养出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有人问这位母亲培养孩子的秘诀,这位母亲说了五个字:凡事做一半!比如说只给孩子系一只鞋的鞋带,另一只让孩子自己完成!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担当!

其次,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要端正教育观。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一个“成才”的教育,而是一个“成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唯“智育”的教育。评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把分数放在首位,还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着眼于孩子的当下,还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就不应把劳动教育置于边缘,劳动教育理所当然就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第三,创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班本教材。学校应该响应上级部门“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不仅要把劳动课上成“必修课”“实践课”“创造课”“公益课”,还要根据本地的地域特色和授课者的才能与兴趣创造性地开设丰富多样的劳动课。

我们的劳动课程,既可以立足当地,也可以依托教师本人,然后形成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地方教材。这种劳动课程来自于民间,嬗变于讲台,是学科教学的拓展,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那些民间文化、风味特产、传统游戏、个性拓展,因为形式的灵活多变、材料的俯拾可取、过程的跌宕起伏、体验的新颖有趣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课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生活之中张弛有度地进行放松,一举三得,何乐不为?比如我校有位语文老师,因为爱园艺和手工,于是就在自己的作文课上创造性地开设了以“制作”“种植”“DIY”为特色的作文体验活动,大受学生欢迎,而于活动开展的同时,以往作文中的假大空、文艺腔等问题也迎刃而解,她们的班级体验作文也被《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开辟专栏连载,她的体验课程,给一线教师开设创造性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第四,将青少年实践基地的劳动课程落到实处。为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基地也精心设置了诸如“绝壁逢生、命悬一线、孤岛求生”等活动,毋庸置疑,这对提高中小学生自身勇气和融入团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更应该体味到国家建设实践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品德,然而,亲历几届之后,却发现“青少年实践基地”已经异化为“青少年玩耍基地”,那些华而不实的“真人CS”“雷区取水”“勇渡硫酸河”等活动到底有多大的实践价值,实在是值得商榷,真心希望“实践基地”能开发真正有效的“实践课程”,不要让“实践”流于虚名。

另外,我们的社区还可以向孩子们开放一些公益劳动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慈善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们的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明确站位,正确归位!而劳动教育的课程规划和设置,也的确是一个亟待研发、探究和丰富的工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劳动课边缘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期待孩子做出怎样的饭
小学生农场摘菜捡鸡蛋上劳动课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