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与思考

2019-01-06张海兵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版块特色学校

张海兵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对于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小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水平低、留守儿童多、家长多唯“分数”,我们学校因地制宜,寻找切入点,与学科融合开发,完善评价体系,在困境中探索,努力建设乡村特色课程,探寻特色兴校之路。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对于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中,教师专业水平能迅速提高,用适合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平台,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想要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突围,因地制宜的特色课程的开发,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乡村小学硬件设施落后,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师资不足,尤其缺乏专职教师,老师们在课程的开发上缺乏理论和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有日常事务较多,无法专心于特色课程开发的思考、实践,致使即使有所开发,多停留表面,层次较低;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学习缺乏动力,主动性差,对特色课程有向往,但缺乏持久的关注力;而家长多是唯“分数”,对特色课程的实施认同感低。这些都阻碍着特色课程的建设,可谓困难重重。但特色课程是特色文化的载体,特色文化建设必将最终落实于课程建设之中,选择特色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就非常重要,作为乡村小学,必须体现乡土特色,要建设好能促进学生成长的特色课程。

一、因地制宜,寻求特色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农村学校在抓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可以紧密结合乡村学校实际,设置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我们学校,校基面积较大,校园内有十来亩空地,有一片桃林,有几分水塘,我们就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生活即教育,处处可育人”为课程理念,通过“田园种植体验实践活动”,强调“阅读(田园诗词)、体验(亲近农耕文化)、实践(耕作过程)、思考(田间管理)、感受(劳动艰辛)、分享(收获快乐)”的学习方式;通过“学、思、践、悟”落实课程计划,即以“阅读体验实践”为主体;以“观察思考”“感悟提升”为两翼,构建“知行合一”的特色课程。

(一)“种植体验”版块

我们通过“规定动作——学校规划种植项目”和“自选动作——班级自由种植其他植物”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每学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种植的全过程——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六年小学生活,孩子们至少亲历12种植物的生长。由此让孩子知道:这些植物的播种时间,种植的注意事项,管理的各种要素,收获的时机,成果的功能等。比如,松土、拔草、浇水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要让其做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简单。除杂草,如何分辨庄稼与杂草,怎样针对不同的庄稼采取不同的除草方法;松土,孩子们可能顾此失彼,但是做多了,形成技能,养成细心、耐心的习惯,从而让知道做事要统筹兼顾。

孩子们劳动种植的过程,就是在与土地交流、与自然对话。看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感受“劳动创造美”的快乐,从而唤起他们对自然、对大地亲近的本能,让热爱劳动、爱护自然、学会呵护成为一种自觉。

(二)“管理实践”版块

利用课余时间、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田园,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形态、实践管理过程、感受收获的喜悦,学写观察日记、管理心得;引导高年级学生上网查询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主要价值,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快乐探究”版块

我们以合作探究为经,以创意实践为纬,在体验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某个点上停留,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比如“学会包装”,对收获的果实,根据其形状、特点进行必要的包装,可以自行设计包装图案;如何推销收获的果实,学习销售的技巧,怎样让自己的劳动产品效益最大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我们还可结合除草、施肥、浇水、收获来挖掘学生的创造智慧。这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最大化地丰富体验,激发思维,传播文化,这样的知识会更有力量,这样的学习将更富活力。

(四)“观赏发现”版块

通过赏荷塘美景,踏寻花间百草,看桃花春雨,引导学生诵经典、吟诗句、作诗画、写美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形成高雅情操。

(五)“品德提升”版块

在指导学生欣赏、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学会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如开展“认养树苗”活动,落实“桃树卫士”行动,通过制订文明公约,约束规范行为,提升文明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理解合作的重要性;结合劳动过程,深刻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含义。

二、学科融合,寻求特色课程建设的连接点

我们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学校校本实践活动,拓展基础课程内容,分别从语文学科走进经典版块,数学学科走进生活版块,科学、综合实践及其他学科走进实践版块等方面入手,通过内容的拓展,与田园體验实践融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一)“走进经典”——语文拓展课程

语文与经典课程,是语文学科基础课程与语文学习领域知识的拓展。各年级对诗词经典拓展阅读,浸润中华传统文化;对经典名著名篇拓展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对中外名著名篇比较阅读,感受异域文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比较与探究精神。

首先,形成有序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年级段确定相应的经典篇目。低年级注重培养阅读兴趣,阅读启蒙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经典童话故事等;中高年级注重积累阅读,阅读唐诗、宋词、《论语》,以及中外经典名著名篇等。确定拓展阅读的经典篇目后,形成阅读计划,构建语文学科拓展阅读课程体系。

其次,确立阅读与指导方法。上好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开展阅读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做到每天必读(阅读中华经典传统与经典名著名篇相结合),注重积累。通过主动阅读、亲子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习惯;通过“诗词大会”“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交流”等平台,“说、写、演”等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走进生活”——数学拓展课程

数学与生活是数学教材内容的延伸,帮助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学习,解决与生活关系密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首先,梳理教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生产中的数学、体验中的数学、科学技术中的数学等,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结合校园物态资源的实际或生活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完成拓展实施计划,并结合教学进度开展实施。其次,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布置与资料的收集,保证拓展课的顺利进行。一般每个年级每学期安排4~5次拓展课。走进生活课程内容,多以先组织讨论活动方案,再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最后集中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比如种植活动中的测量、计算,农作物的行间管理等。

(三)“走进实践”——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他学科拓展课程

科学与实践是科学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拓展,主要是通过种植、养殖、观察、研究等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学校的种植园、桃李园、百草园、荷塘等田园体验区,拓展学生植物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栽种植物、管理桃林、观察荷、草等过程中,了解植物生长的特性,并通过拍照、写观察日记等形式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锻炼相应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各年级、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种植内容,根据时令季节确定观察探究内容。其次,老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相应活动,如种植活动,老师要负责指导,从播种到日常维护管理,全程参与。第三,做好相关的科普知识传授,可以邀请家长,或让学生与家长配合完成相关技能的介绍。比如田间管理的方法,施肥的时间与数量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延伸至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校还要通过开展展示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完善评价,寻找特色课程建设的增长点

“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评价活动的及时性和全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评价上,要求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针对体验实践课程、基础学科的拓展与融合课程,我们首先采用成长记录袋,有目的地收集、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作品及取得成绩、相应表现。其次,通过老师评述、学生互评、作品(节目展示、绘画、日记、小论文、培育作物)展示等方式给予评价。第三,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家校结合,将学生在家庭等校外的表现纳入评价。第四,每次课程結束或活动开展后,及时开展总结评价,通过多种形式对取得优异成绩或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

总之,我们立足农村,利用好身边资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乡土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必将形成乡村小学特色课程,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淮安市渔沟镇韩圩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版块特色学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拾起遗落在祖国版块上的明珠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