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茶文化的培育

2019-01-06吴俊平刘慧玲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吴俊平,刘慧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中国是茶叶的发祥地。据史书记载,神农氏当年深山采药为百姓治病,“日采百草,中毒七十”,就是用茶水解毒的。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样,中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首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赋之不绝,咏之不尽,吟之不断,这些都是我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尚礼节。无论是接待客人,会面朋友,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千年以来,茶汇入了中国的哲学、医学等思想,融入了禅宗、儒家等文化,除了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功能外,更具有了修身养性的功效。因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对大学生茶文化的培育的融合,发挥茶文化对于当下大学生社交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增大、情绪易极端化等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能实现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归纳为存在特定目的和特定实施过程的教育方式和通过某些不具有直接性目的,间接地让受教育的人自身受到熏陶,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加以改正。根据我国高校对心理教育实行方式来说,前者多于后者。学者华杰的主要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等方面[1]。目的性强的方式具体实施起来,主要包括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通过这些课程和讲座,使大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明白有些不良情绪是自身心理变化引起的,在遇到相似情况时,尽量减少自身心理变化,减少不良情绪出现的频率。目的性相对来说较弱的方式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之间心理环境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而茶文化的培育通过人与自然的接触,人与人坐下来,面对面交流与攀谈,从而达到了解他人,感悟自身,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文化教育各有特色,不能截然分开,两者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多源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育内容过于定势和程式化,强调局部而忽略整体,突出功能而忽视文化。现阶段的大学生主要由“90后”群体构成,这个群体出生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最严厉的时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度”关怀和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特质普遍与前一代人有很大的差别,无可否认,这是他们的鲜明的时代特征[2],但是,他们又深深植根这千百年形成的华夏文化中,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理想与信念都与这里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健康的教育倘若脱离受众主体文化来谈教育,就难以入心、入脑,更难以化于行,导致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其结果必然是效果不彰,亦或收效甚微。文化始终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流淌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植教育与文化之中,方能水乳交融,交相辉映。茶文化是中华文化苍天大树中重要的一支,发挥茶文化在心理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视野下来培育大学生的茶文化,不失为一个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利之策。

2 茶及其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茶对人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的生理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具备对人的心理方面诸多的良好效果。2009年12月,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牛凯军(译音)博士和其同事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2月刊上报告,老年人每天喝几杯绿茶,可以减少患抑郁症的可能,这可能要归功于绿茶中含有一种“让你感觉良好”的成分——茶氨酸。该研究组开展了多项研究,探讨饮用绿茶和减轻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喝4杯或4杯以上绿茶,出现抑郁症的风险减少了44%。他们对1058名健康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被试者中有34%的男性及39%的女性存在抑郁症状。共有488名被试者称,他们每天有喝4杯或4杯以上绿茶的习惯,有284人表示每天会喝2~3杯绿茶,而其他人表示每天只喝1杯或不喝。科研人员发现,即使考虑到被试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性别、饮食习惯、用药问题及使用抗抑郁药物等因素,多喝绿茶对减轻抑郁症状的作用仍很明显。茶能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的主要原因是:茶中含有茶氨酸,一种只存在于茶中能够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的氨基酸。Yoto等研究发现服用L-茶氨酸(200 mg)+安慰剂(糊精)可舒缓受试者因身心压力而导致的焦虑情绪[3]。Higashiyama等研究表明摄入200 mg的L-茶氨酸有助于缓解正常人群因过分关注日常琐碎而产生的焦虑情绪[4]。茶氨酸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使脑细胞中线粒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增加,多巴胺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前驱体,是传达脑神经兴奋的重要神经递质,其释放对情绪有很大影响[5]。彭彬等分别给分组后的大鼠灌服盐酸氟西汀(5mg/Kg)、L-茶氨酸(20 mg/kg)、L-茶氨酸(100mg/kg)以及蒸馏水,结果表明:L-茶氨酸能增加单胺类递质分泌浓度,调节HPA轴上相应激素的分泌,并且能够清除自由基,从而达到保护神经进而预防抑郁症[6]。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文化体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涵盖道德、艺术、社交、礼仪等诸多方面,其所呈现出来的内涵、精神对人的思想、行为,乃至社会生活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有很有相似之处,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关于茶文化对心理的影响,古今的著名文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近代的著名文人鲁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泡了之后,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鲁迅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病。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个人的修为与精神追求。在饮茶品茗过程中,通过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精神,思考茶道蕴藏的内涵,思考、探索未知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静心、养性、凝神等效果,形成独特的自身素养与修为。总体来说饮茶可以使人清醒,使人更多的思考自己与社会,茶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人际关系等。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茶文化培育的路径

为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中“茶文化”建构的基础,本文尝试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探寻出一条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培育茶文化的可能途径。

(1)学校层面应重视和支持对茶文化的培育。

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升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就离不开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而这些都是离不开学校层面的重视和支持。高校的大学生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样一路走来,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存在,但是他们并未停下来仔细品下茗香,触摸一下这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感受一下茶的文化和意蕴。高校对大学生茶文化的培育,学校层面的重视尤为重要。学校要把茶文化的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出茶文化的氛围,在政策性支持的同时并在校园茶文化的宣传与开展上给予适度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尝试在全校开展茶文化的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同学接受茶文化的教育与熏陶,继而由他们充当茶文化传播的使者,将这一文化影响到宿舍的舍友甚至更多的同学;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茶文化专家开展茶文化的讲座,让学生感受茶文化的博大与魅力所在;再如可以开展一些全校性的茶艺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可以发挥学校的专业特长与大型茶企进行广泛和深度的校企合作,把茶企的一些优秀文化引进校园,从而加强大学生对茶叶的认知和对茶文化深层次的认同。

(2)教师要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教师是将人类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文化薪火的传递者。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我国的儒道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教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者,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升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正确定位茶文化,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使自己作为茶文化信与行的典范。教师可以通过开办茶文化展览或其他形式的茶事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开设优质的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课程,引导学生由茶道而感悟人生,从课堂走向社会[7]。

教师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华茶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教师喝茶的老师甚多,但作为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动者却是少之又少。大学及其教师需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将我国茶文化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创新式的育人模式,富有时代新意的教学改革,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心理素质,正确看待人生得失成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茶文化融合于后,学生可通过对茶文化的探讨和理解,教育与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才能切合时代前进的步伐。

(3)大学生应成为茶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人。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拥抱茶文化,通过对文化的切身的触摸、感知、领悟才能真正的受益和更好的传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茶、水、器、火、人、境”等茶艺六要素,普及茶的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演:茶之源的探究,并跟随茶圣陆羽的脚步,带领学生一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茶之类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中国地方风土人情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茶之具制作工艺的艺术化演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通过茶之味品鉴,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如茶的思想,体会其味甘苦,但终能苦尽甘来的寓意;通过了茶之艺的观赏,来提升学生对技术和技艺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力;通过茶之诗的吟咏,让学生感受如诗般意境与如画般的悠远,促使学生心灵的净化与自我意识的完善;通过茶之道的潜化,让学生从茶中感受那份独特而唯一的精神契合,促使他们遵行自然规律,尊重自己的内在本性,静悟人生。茶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习茶、懂茶、爱茶,认识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这一朴素的哲学理念,并逐步使中国茶文化深入人心。

这种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将其精神品质附着于茶器、茶技、茶类等方式所呈现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既可以是显性的。诸如,体现在大学生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方面的改变,也可以隐性。比如,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提升,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社会认知的不断丰富,情绪调控能力的全面加强,自我意识的健全等等。在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大力促进大学生茶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弘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对茶道精神的学习,对茶文化的领会,不仅优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同时也其提高了文化素养,使广大的大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真正受益者,这样才能使这一文化的薪火得以世代相传和更好地发扬光大。

当前,高校学生对茶及其文化缺乏有效的接触,导致他们对茶文化理解并不深刻,加之,他们并不十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大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之间的矛盾;茶文化对心理健康十分有利与学生对茶文化不甚了解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对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还是远远不够,况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又过于薄弱,部分授课者和心理咨询师不具备相应的茶文化素养,更不具备相关的施教能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无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些问题都有待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解决。

猜你喜欢

茶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