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初探

2019-01-06王桂夫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学科全日制问题意识

王桂夫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17年在职人员全国联考并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招生。在学习方式上,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研究生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以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学生”,而研究生的研究与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紧密相联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是如此。李景军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丰富知识的快车道,挑战权威的原动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研究生自身发展都很重要。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现实情况是部分非全人文硕士缺乏“问题意识”。就非全人文硕士而言,经常出现郑清坡指出的选题或者撰写的论文由于缺乏问题意识,整篇论文看不出论文作者想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仅仅把事情讲述完整全为研究目标的情况。相对于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而言,非全人文硕士可能更严重一些。所以,非全人文硕士“问题意识”培养就显得极重要。

1 什么是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学术界一般认为,不管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还是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都要有“问题意识”。非全人文硕士也不例外。什么是“问题意识”?部分硕士研究生讲不清、想不明白,这也反映出部分硕士研究生缺乏对这个问题深入的思考。也是当下部分硕士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就“问题意识”的定义而言,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的定义也没有达成学术上的共识。一般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阐释——哲学维度与心理学维度。从哲学维度解释,问题一般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和理论难题。问题意识是对主体知觉、揭示矛盾内外部诸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讲,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者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范益民等认为,心理学的阐释更加接地气,同时也规避了哲学上的抽象。笔者认为,尽管对于“问题意识”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不影响对“问题意识”的理解。因为,问题是人类意识的逻辑起点,问题意识又是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说问题意识是研究生思维活动中不可或者的部分。

2 非全人文硕士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问题意识的缺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有的学者,如范益民、艾兵有指出,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张、在现代化进程中师生关系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等影响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对于非全人文硕士而言,更加根本的可能是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工作繁忙,到校听课时间少

加强人文学科的理论学习,建立一定厚度的本学科知识体系,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界公认的普遍规律。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整理、总结、提升而得到的结论,是一种抽象的高度概括,可以说理论是问题意识的源泉。当下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非全人文硕士集中时间学习相对变得较少,大量的时间被生活、工作、家庭所占用。在此情况下,非全人文硕士到校听课时间变少。概念的讲授、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到校听课时间少导致难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使得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

2.2 文献阅读量较少

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与非全人文硕士都有一项基本工作——阅读本学科的文献。包括本学科的基础文献、经典文献、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等。基础文献、经典文献是本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文献作为学科知识基础,将很难在本学科领域中作出新的突破。最新研究进展文献记录了最新的科学前沿,不管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还是非全人文硕士都应当了解。阅读文献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需要集中时间阅读,非全人文硕士学习时间少,文献阅读量显得相对较少,这一点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显得比较突出。

2.3 得不到严谨的学术能力训练

科研学术训练有它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训练为中心而展开,从而达到硕士研究生能够初步具备本学科基本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这个方面看,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和非全人文硕士并没有差别。与全日制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相比较而言,非全人文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时间少,导致非全人文硕士很难得到严谨的学术训练。在学术训练中,表达能力包括小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搜集相关研究资料的能力等都需要在导师的指引下进行而非全人文硕士一般很难得到全面的指导,从而影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3 非全人文硕士问题意识的培养

鉴于非全人文硕士学习的方式,非全人文硕士的问题意识培养应当注重自我培养,其次是导师培养。两个方面相比较,自我培养更加重要。自我培养与导师培养是一体两面,不可偏废,这是由非全人文硕士的学习环境所决定的。

3.1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理论学习中要摆脱大学阶段学习理论的方式。全面考察理论的各个方面。每一种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而产生,理论不具有普适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条件的改变,原来的理论可能不能解释当下的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理论法,抽出一段时间,集中阅读理论书籍,非全人文硕士在五一或者十一假期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好。如中国哲学专业中宋明理学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重点,采用这种方法集中时间阅读张载、程颐、程颢等理学家的作品和现在的研究著作才能真正理解宋明理学的大体内容。再比如采用理论讨论法学习理论,找几个比较好的学友,对某个理论进行讨论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如中国哲学中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讨论。自从孟子提出性善论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讨论,在研究孟子性善论时就可以在阅读相关的文献基础上,与学友进行讨论,不同观点的交锋,培养问题意识。

3.2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问题意识

非全人文硕士的优势在于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用当下的理论、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而此时的思考就是由社会实践引发的“问题意识”而进行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培养非全人文硕士的“问题意识”。

如一些社会名人年轻时奋发有为取得很大成绩,中年以后经受不住诱惑,走向犯罪的深渊,这是为什么哪?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从中国传统哲学上能不能给出解释哪?是不是他们忘记了“初心”哪?如从儒家哲学中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儒家学说认为,个人的发展应当融入家国天下之中,做到《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中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个道理。宋代理学家张载也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这都需要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

再比如,中国哲学专业的非全人文硕士可以把中国哲学的学习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思考企业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必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问题意识。

3.3 积极向导师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非全人文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一定比较多,这就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到校上课,参与课堂提问,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向导师提问。提问时要尊重导师。另外,要珍惜向导师提问的机会,要杜绝思维的懒惰。每次上课、提问前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心理松懈、目的随意。上课、提问过程中心理松懈、目的随意,必然影响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中有不愿提问或根本不想提问的倾向,这种情形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4 导师要发挥引领作用

研究生学习中,导师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的意识等科研特质,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成长。在培养“问题意识”过程中,导师需经常对本学科的内在知识进行提问,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已有定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定论,而是要引导研究生进行理解性、分析性、研究性学习,学会疑问,培养问题意识。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进行。

猜你喜欢

本学科全日制问题意识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