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视角下人与自然矛盾的化解与共生

2019-01-06安烁羽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工业革命恩格斯

安烁羽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1100)

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类依附于自然、适应于自然、崇拜于自然,面对自然“不敢作为”:既要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赖于生存的一切;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与灾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历史正式进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阶段。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力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面对自然表现出“敢作敢为”:放心大胆地去开发攫取资源,以持续掠夺性地开发自认为用之不尽的资源,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惠,陶醉于战胜自然的喜悦中,对大自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不知不觉中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击与惩罚:气候尤其是两极在不断变暖、臭氧层在变薄、海洋生物多样性渐少、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大气、水、海洋、固体废物污染增加……科技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究竟是科技主宰自然,还是自然引领科技?科技发展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因为“人与动物在对待自然界方面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利用自然界、支配自然界……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归路。”1

1 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唯物辩证法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因自然而生,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恩格斯通过阐述从猿到人的变化过程:直立行走、手的发展、人脑形成、语言产生、工具的发明与使用等,揭示了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差别及“运动”是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2,劳动在人类起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还是人与自然相矛盾的实践根源。通过劳动,人类使自然界能够为其服务并进一步支配自然,当过度劳动超越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便表现出来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是这样解释“过度劳动”的:以眼前利益为生产目的,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视而不见,用最大利润换取大自然的惩罚。并举例揭露:“当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时候,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由此而制造出来的东西成了使每周的土著居民灭绝的主要工具之一,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3恩格斯同时也明确指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比较,人类还是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痛苦中学会了认清生产活动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从而能够去处理和调整这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化解矛盾,并按照自然规律对人类活动进行调节,进而达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2 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产生及激化

2.1 工业革命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本质统一的。在人类早期的劳动和观念中,不管是东方中国的儒教、道教与佛教,还是西方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种种不同的思想诠释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子在《庄子·秋水篇》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指的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也曾说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有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揭示出人类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遵循规律。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先提出“爱智慧”,本身就是人应顺应自然而生存。古人的这种人天合一的见识,引起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生态保持和谐共生。“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4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占据主导,更多的是开发利用自然,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2.2 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是,随着“我们一天天的学会更正确的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以为常的干预所造成的后果。”5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矛盾也越来越凸显了。当自然界环境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时,人类就希望用手和脑改变自然界环境,于是就有了机器大工业生产,过度的大工业生产破坏了自然界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延续了近300年的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社会、经济带来繁荣的工业方式,带来进步与文明,也给人类世代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与毁坏。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的高智能时代,人类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加重环境负担,生态承载力逐渐饱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及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生态、环境结构,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都处在“稀缺”状态。

2.2.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人与自然的关系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大规模开采和使用煤炭,提供动力,推动了工厂的兴办和蒸汽机的启动,然而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粉尘与含硫气体物质的释放,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死亡、室外晾晒的衣服变成黑色,白天如同黑夜,许多居民患病甚至死亡。

2.2.2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领域相继出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整个工业体系焕然一新。然而,汽车加速了对石油的需求量,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并产生光化学烟雾,造成大气和水污染。例如1930年12月4—5日,在比利时的重工业区马斯河谷,天气突然反常,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凝聚在靠近地表的浓雾中,长时间不能散去,形成“杀人烟雾”,致使附近大批家禽渐渐死亡,几千人中毒,几十人失去生命。20世纪50年代,日本富山县一些铅锌矿主在采矿和冶炼过程中向河流排放废水,导致河流中积累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并食用了用含有镉的水浇灌的稻谷,就会造成骨骼严重畸形、剧痛,土地重金属的超标,造成了生态恶循环。

2.2.3 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也是网络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相融合的时代,是一个把人类带进创新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时代,同时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现代化进程,生产力也达到了空前。但与此同时,更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并使得全球资源分布日益不均匀,人类也遭遇着资源总量匮乏和不均匀带来的后果。例如,2010年,因人为原因造成墨西哥湾长达87天漏油,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从海洋到陆地一片狼藉,大量鸟类鱼类死亡,这是一个深刻的为追求最大资本利益化导致大气环境、海洋水环境污染的教训。

3 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化解及和谐共生

3.1 人与自然矛盾关系化解的必然

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文明的人类目前正处在严重的危险中。”“在有思想的人中间,对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有所认识,并且在多方寻求应付这种危险的方法。”6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加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也便成为必然: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7,世界经济论坛始终积极推进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无人驾驶、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释放科学与技术的巨大潜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减少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自然观,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例如,2018年上海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给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提出“垃圾分类”,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此外,国际上,欧洲实行循环经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由于大部分自然资源如水、作物、木材、金属、矿物等和持续能源依赖于进口供给现状的挑战,提高竞争力,达到节能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旨在2030年之前实现欧盟市场上全部塑料包装都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此前,2017年7月微软也有推出全新的“人工智能地球计划”(AI for Earth),借助大数据、传感网络和人工智能,收集和处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更好地了解自身对地球的影响,在增加收入、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资源消耗,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拯救地球资源的未来。

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及途径

3.3.1 意义

从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到创造出诸犁、铲等的农耕时代,再到生产力空前高涨的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改变,并且,在不断探索中改造和开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保障彼此适应、确保生态圈内生命持续,不断消除工业革命以来习惯于把自然事物作为满足人类一切需要的对象的思想,消除自然界是供人类随心所欲摄取原料仓库的思想。唤醒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发利用自然,剔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误区,让人类与自然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3.2 途径

第一,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即便人类拥有高科技之后,依旧同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依然要在自然界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就是敬畏生命,不要希冀当地球上承载的自然资源被消耗破坏完之后,再去其他星球拯救自己。

第二,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物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具备自身固有规律,它的运转也总是处在一种合乎规律的运动及最佳状况当中,人类在自然面前不能肆无忌惮毁坏客观环境和自然表象,“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例如:森林植被红树林,就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地,它还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红树林年均减幅1%以上,到2000年仅存约1500万公顷。有相关学者预计,未来一百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红树林都将消失,那么近海海洋生物就没有了生长栖息的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减少干预自然,逐步恢复生态,维护生态平衡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破坏的工作不可能永久继续下去,恢复工作才是永恒的”9。

第三,构建绿色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从古至今科学和技术科学是人类为了更好诠释自然和自己,没有科学,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今天。借助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在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科技是人类实现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生产力渗透到自然持续发展中,形成绿色化发展格局,走科技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经济,让新技术的应用帮助人类成为大自然更好的管理者,实现全人类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守卫。

4 结语

世间万物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随着科技的高速运转,在经历大自然警示与惩罚后,人类逐渐学会并懂得如何运用自然规律化解与大自然的矛盾,和谐共生,使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力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借助科技力量来保卫自然生态,促进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吸引和排斥。”10回望历史,自然与人类不可分割,展望未来,世界发展依靠自然。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3-31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4-3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61.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4.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175.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3.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2.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251.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2.

猜你喜欢

自然界工业革命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