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中应用研究

2019-01-06刘小文朱少华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辅导员岗位

刘小文,张 娜,朱少华

(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设计与艺术分院,浙江绍兴 312000;2.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绍兴)管理与信息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层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肩负重要的育人目标,影响高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多数辅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归属感不强,缺乏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人员流动性居高不下,工作动力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进程,不利于育人目标实现。历史实践表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内涵,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能调节人精神状态,对激发人的活力、动力和精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将茶文化融于辅导员激励,运用茶文化的茶德、精神和物质、开放和多元文化特质到辅导员激励中,以期扭转不佳现状,深层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

1 辅导员工作现存问题

1.1 职责过宽,工作负荷大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现实中师生比例远远超出标准,无疑增加辅导员工作压力和负荷量。辅导员属于校、院双重领导,并协助学校各职能处室工作,所以日常各种行政和教师事务应接不暇,同时,辅导员带班较多,需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九大类职责,可谓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在辅导员工作范围,依靠辅导员落实。现实中,各部门虽然负责学生相关事务,但并非直接管理学生,所以,学校各部门学生事务主要靠辅导员通知和完成,可谓表面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实则辅导员单打独斗,导致辅导员难专心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忙于“琐事”,不堪重负。

1.2 考核方式不完善,激励效果不显著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面涉及较宽,诸多事务需辅导员亲力亲为,部分可以量化,部分难以量化,一些属于显性,一些属于隐形,较难衡量。但多数高职院校一般采用“德、能、勤、绩”定性评价,多方群体参与评价,关系到奖金津贴发放、职务晋升、评优和处罚等方面。然而,在考核实施中却存在领导主观评价多、学生评价少;重形式、少反馈,奖罚比例和关联性不合理,实效并不显著等问题。查阅辅导员考核文件发现:部门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奖罚细则中,加分设限(最高到10分,超出分值作废),绩效考核奖金十分少,不到1000元。访谈得知,部门辅导员虽然每年考核优秀,甚至获省级优秀辅导员,但并未影响该辅导员的职称和岗位晋升,也没有或很少实质性奖励。领导主观评价占主导,考核内容局限于班级管理和学生安全方面。如此考核方式和结果,既不能反映辅导员工作绩效,也不能评判辅导员工作价值,缺乏激励性,抑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1.3 学习和提升机会少,职业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辅导员的比例占64.96%,辅导员每年培训达3次的占45.7%。说明辅导员年级偏年轻化,学习培训机会不足。年轻的辅导员正是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黄金时期,要适应和做好工作,就要不断培训和学习充电。面对高职院校各种新问题和突发状况,没有不断学习和进修培训充电,难以胜任工作需要。若辅导员缺乏学习,没有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将很难改进自身,教育学生,更难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培训仍然不够重视,缺乏整体规划,存在零散、突击特点,实效性不强。同时,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提供培训的经费和学习资源相当有限,受名额限制,倾向于职称高、职位高和时间充沛的教师。现实中,多数辅导员非思政专业,从事与专业相关性低工作,不利于思政科研项目的专业化研究,辅导员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需坐班和值班,处理学生各项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会议、出访考察,由于工作需要,基本无缘参加党校进修、学历进修、挂职锻炼。综上多种因素导致辅导员缺乏学习和提升机会,职业发展力较弱。

1.4 晋升通道狭窄,职业发展力薄弱

辅导员是普遍年轻化,年轻充满积极向上的冲劲,更渴望获得发展机遇和平台。辅导员职称晋升主要是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两方面。但由于高校人事组织呈金字塔结构,高层少,中层岗位数量有限,底层人数比例大,所以底层向上发展的竞争十分激烈,年轻资浅的辅导员很少能竞争到行政中层岗位,更多转岗到其他教师和教辅岗位。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工作强度大,课时受限,缺少专业化背景,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需要高科研、高课时、高课题要求,辅导员与教师相比,辅导员竞争难有优势。调查得知:“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落实岗位职称单列,以及职位职级制。”面对现实各种障碍,辅导员职业发展陷入“死胡同”循环,停滞不前。多数辅导员职能在原岗位中长期摸爬滚打,工作斗志日渐消沉和懈怠,自我效能感下降,导致工作动力下降,绩效平平。

2 茶文化在辅导员激励中的应用路径

2.1 以茶德为中心,重辅导员群体价值,平衡工作职责和强度

高校辅导员事务繁杂,有大量的学生事务需完成,且承担大量校园文化活动和线上线下事项,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高负荷的工作量让辅导员身心俱疲,让辅导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应付性完成工作,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育人功能弱化。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自私自利。为有效激励辅导员担当作为,提升工作能力和战斗力,高职院校要借鉴茶德文化精髓,融入辅导员激励中,重视辅导员群体价值,肯定辅导员爱岗敬业,热衷奉献和不顾回报职业精神,明确辅导员群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价值、校园安全稳定和校园发展的突出地位,尽快出台相应辅导员发展制度和方案,平衡辅导员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工作强度,提高辅导员地位和待遇,让辅导员感受到组织的认可和关怀,看到职业发展前景,树立职业信心,享有应有待遇,激励辅导员在岗位上奋发有为,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通过茶文化座谈会,协调辅导员和职能部门分工,各部门做到职责明确、各尽其职、人尽其责,不推诿、推脱和推卸工作,甚至安排部门职员进驻学生办事服务大厅,直接与学生对接,开展部门相关工作,降低辅导员工作量。借鉴茶文化恬静淡雅,弹性自如的品饮文化,针对辅导员工作特点实施弹性“坐班”制度,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感受组织的人文关怀。

2.2 以茶艺文化内涵,实施辅导员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辅导员考核激励存在“重主观形式、轻激励实效”,不能全面反馈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更难充分激励辅导员立足岗位,潜心育人。辅导员考核常被视为常规工作,激励力度轻,惩罚关联性不强,可谓“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为了破除不良现状,应借用茶艺文化,“茶”和“艺”是茶文化的两个基础,故称茶艺。茶是指物质层面,艺是指精神层面。通过茶的物质层面达到,和谐生活,身心康健,无后顾之忧。在制定辅导员考核,要考虑辅导员工作育人的隐形特点,及成效的长期性制定考核方案,不能依靠单方面班级、学生安全或科研指标评定,而要采用多元、综合性考评。同时,考核奖励要有吸引力和关联性,不能形式主义,短期和无力行为,更不能忽视考核与后期发展关联度,否则难以发挥激励实效,真正让辅导员开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如提高奖金额度、设置专项奖金奖励和结果与职位和职称挂钩。未通过考核者,按照相关制度奖罚,积极和消极激励的结合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艺就是指艺术化、使人精神放松,身心愉悦。通过考核前辅导员的情感沟通工作,采纳辅导员对考核评价指标的意见和观点,增进对辅导员理解和信任,形成共鸣,从而制定符合辅导员实际情况的方案。在过程中后期要加强反馈和评价,在沟通中肯定成绩,指明问题,提出要求希望,让辅导员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工作,提升自身,进而实现组织和个人双重满意,让辅导员在岗位上获得存在感和尊重感,从而身心愉悦,奋力工作。如设立“院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评先进和选典范。

2.3 借鉴茶文化开放特性,建立辅导员组织型学习和交流团体

调查显示:“辅导员培训和学习提升的机会不多,职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激励可以吸纳更多人才,保持队伍稳定性,但辅导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需要自身努力和组织提供条件形成。”因此提升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为何能够经久不衰,重要的缘故是得益于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茶文化跨国界交往互鉴,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要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激发辅导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行动,可以借鉴茶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建立组织型学习和交流团体,实现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一是引进和挖掘优秀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二是高校营造开放、民主、共享和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辅导员同行和跨界交流,共同思考、学习、探讨,共享信息资源,相互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三是学校为辅导员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制定菜单式培训模式,促进团队间互学互鉴。如制定岗前培训、分层、分类专项培训方案,开发交流、进修和学历提升平台。例如,上海大学辅导员培训进修制度实行“3+X”培训方案。四是建立组织型学习和交流平台。提供科研课题项目,成立辅导员研究小组,交流和研究大学生热点和焦点问题,强化业务和研究能力,成立辅导员协会,及辅导员发展中心,把全校辅导员整合在一个平台,共同交流、互动和探究工作,满足辅导员不同需求,帮助辅导员提升能力,胜任工作,建立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2.4 应用茶文化多元特性,拓展辅导员多元晋升通道,突破发展瓶颈

《中国教育报》关于辅导员调查显示:“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仅占8.3%,初级职称占据57.1%。”可见,辅导员多数是初级职称,而高级职称稀少。由于辅导员岗位时间和课时量受限,在教学业绩、竞赛和科研方面不占优势,面对激烈竞争且高要求的职称评定标准,辅导员职称基本停滞不前。尽管辅导员付出巨大,但面对双向晋升通道堵塞障碍,多数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默默奉献,若缺乏足够定力,则转岗到其他岗位,从头开始,严重影响辅导员岗位认同感,制约其主观动能性。茶叶遍布世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茶文化、品种、茶学、艺和茶功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富有多元化特性,让世界人民爱不释手,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应学习和借鉴运用茶文化多元发展特性,拓展辅导员多元晋升通道,突破发展瓶颈。一是在原有双向晋升基础上,增设辅导员晋升职级制,职称评审单列。职级制可以依据辅导员工作年限、特点和条件晋升,如:上海大学将辅导员分为一到六级,一级相当于助教待遇,五级、六级相当于副教授和教授的待遇,对应的岗位职责、岗位津贴。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名额和条件,分类聘任、考核,深入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空间。二是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人才库,畅通高校和政府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机制,培养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要求辅导员选定一个专长领域研究、工作和实践深度发力,确保辅导员具备一项专业化能力,为辅导员在岗成为专家,转岗提供技能支撑,晋升具备充分实力。

猜你喜欢

茶文化辅导员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