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特色小米种质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9-01-06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贵州科学观测实验站, 贵阳 550006; 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贵阳 550006)
小米(Setariaitalica(L.) P.Beauv)为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北方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称之为小米;南方则通称小米。贵州山地气候特殊,地理生态复杂多样[1-3],小米资源丰富多样。糯小米是贵州山地特色优质杂粮,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小米炸、米粥等[4]。Fukunaga等[5]、Kawase等[6]通过对世界各地小米材料进行糯性基因结构分析,认为贵州是糯小米起源中心之一。然而贵州小米科技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其优质机理不明,无主推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等,不能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较好支撑。本文系统阐述了贵州小米悠久历史、发展历程、资源分布以及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自然地理环境与小米生产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降水丰富、雨热同季[7-8],海拔变幅147~2 900 m,山高坡陡,旱地较多。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复杂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小米资源[9],且群众都有种植、食用小米习惯。过去交通闭塞,农业生产较原始,很多特色小米种质资源因生产利用得以保存下来。
2 小米种植历史及现状
2.1 小米种植历史悠久
贵州小米以糯型为主,黏性大、柔软、有光泽、较甜、食味品质极佳。据《贵州省农村经济区划》介绍,早在4 000~5 000年以前,先民们已开始种植谷物和豆类[10]。在《华阳国志》和《旧唐书》中记载,从公元21年开始,在黄平县谢家坡一带种植小米[11]。明、清时代更有诗云:“谁言苗人身无银,客来奉上一碗金”,说的就是黄平谷陇糯小米。据崔嵬[12]报道,黔南山区群众喜欢种植小米,用法多样,对谷子的称呼也各不相同。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和前人的报道均充分说明了贵州小米种植历史悠久。
2.2 建国后小米生产状况
由于小米在贵州不是主粮,产业化程度不高,种植面积小,一直处于群众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记载较少。新中国成立前,主产区域,当地耕作水平,栽培技术以及产业化开发等状况均无记录。作者通过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各市(州)、县、乡镇以及一些企业,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摸清楚了贵州小米生产状况,即全省小米播种面积在5 667 hm2左右,种植方式粗放,单产在1 950 kg·hm-2左右,黔东南为主产区、优质区,贵州省内比较大型企业小米生产原料来自黔东南州,特别黄平、施秉是其原料主要供给地。在1990年以前贵州小米播种面积曾达到14 000 hm2,后因小米产量不高,粮食需求矛盾突出,其他作物迅猛发展,导致小米播种面积急剧下降,至2005年下降到3 000 hm2。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小米消费需求日益增大,小米播种面积逐步回升。特别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调减玉米,调整产业结构,全省种植面积在8 000 hm2左右,最近3年价格为16~22元·kg-1,现已成为贫困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物。
2.3 小米资源分布特点
贵州小米分布较广,全省9个地州(市)都有种植或曾种植过,但分布不连片,呈点状零星分布。在长期的驯化、栽培历史中,小米为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变异类型,而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风俗又培育了不同的小米品种类型,两者不断交叉选择的结果,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小米种质。贵州先后于1991—1994年和2012-2014年开展了2次农作物资源专项调查,共收集到小米材料460份,通过资源所在地分析表明:在海拔800~1 500 m分布密集,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和降低,分布逐渐减少。
2.4 小米种质资源类型多样性
通过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连续2年田间观察初步鉴定,发现该批资源生育期最短为96 d,最长为147 d,大多集中在126 d左右;叶色、叶鞘色包含了绿色、黄绿色、红色、紫色等,绿色、黄绿色资源占88%,株高最矮的仅87 cm,最高的达216 cm;穗形包含鸡嘴形、鸭嘴型、猫爪性、佛手形等;粒色包含红、黄、黑、白、青等;单株产量从5.8 g到53 g,且糯小米占95%,从农艺性状可看出:贵州山地特色小米种质资源类型多,多样性好,可为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提供坚实材料基础。
3 小米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
3.1 品种老旧,无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品种
贵州小米生产用种均为农家自留种,混杂严重,群体不整齐一致,表现为生活力下降,颖花退化、结实率低,导致生产的小米品质参差不齐。且大多数品种穗松、穗码稀疏,单穗粒数少、千粒重小等,品种科技对于优质、高产支撑作用有限。
3.2 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下
在山区,群众习惯于将小米直接撒播于新垦的荒坡地,不施肥、不除草、不排灌,在苗期时小米与狗尾草极相似,不易识别,生产大多采取不间苗,任由其自然生长,管理粗放,导致其出苗率少、不均,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水肥供给,导致小米产量极低,全省小米单产在1 950 kg·hm-2左右,沉重打击了群众种植小米的积极性。
3.3 小米深加工产品单一,深加工程度不高
目前在市场上营销的贵州小米深加工产品只有小米炸、粥用碾米等,而在小米锅巴、小米糖、小米包子、小米馒头、小米饼干、小米粉、小米油、小米醋、小米酒等深加工产品没有涉入,小米谷草综合环保利用更未开展相关研究。导致贵州小米开发利用渠道较窄,市场需求量减少,绿色高效综合利用程度低,限制了贵州小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小米资源大量消失
根据张太平等[10]的介绍,在“八五”期间实施的“黔南山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项目时在18个县收集到了400份小米资源,而作者参与的在2012—2014连续3年实施“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的21个县时,仅收集到60份小米资源,说明贵州小米资源减少非常严重,很多优异种质都已灭绝。
3.5 小米种植基地建设滞后、组织生产程度较低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地农业占比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13-14]。在小米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农业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受自然灾害影响巨大。同时小米优质、优势、主产区均无规划,运营管理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辐射范围小,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4 小米产业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据统计,人年均小米消费量仅为2 kg,而大米则达到100 kg,小米的消费量仅为大米的1/50,即使在山西、山西和内蒙等小米的主产区,小米人均年消费量也仅为4 kg[15]。作为哺育中华民族的作物,很多专家更是提出小米回归主粮化,这就为贵州小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故小米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1 提高认识,加大协同攻关力度
贵州小米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还是认识问题。发展小米产业能充分合理利用贵州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助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善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面貌。今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小米作为新的优势产业来抓,给小米生产、科研、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方面以必要的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程度,使其发展成为广大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发挥贵州小米力量。
4.2 加大资源整理、鉴定以及种质创新力度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石。贵州小米资源大量减少或消失,故应迅速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收集、抢救全省各地资源,并做好收集资源的整理、鉴定、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提纯复壮,改良、选育符合生产实际的优良品种,最大限度以开发、利用式促进小米种质资源保护。
4.3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糯小米系列产品
糯小米的深加工能使其价值实现飞跃。贵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沟壑纵横,病虫害少;生态环境良好,污染少。贵州省提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调减玉米,助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振兴,就是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温、光、水以及土壤等资源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贵州山地特色糯小米应该抓住本次发展机遇,以选育优质、高产、高效杂交糯小米品种为载体,深入开展节本、提质、增效的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为保障,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糯小米的加工品质特性、营养及其机理研究,研发出既保持糯小米传统食味品质,又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消费方式的高附加值、新型的食品,满足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需求,使其吃得既营养又健康。同时开展药膳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甚至药品等探索,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不同糯小米产品,拓宽、延长糯小米深加工产业链,从而推进贵州山地特色糯小米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4.4 拓宽小米用途,开展小米饲草探索
贵州特殊的地理生态也蕴含了包括沿河白山羊、黔北小黄牛、水城黑山羊等优良畜禽资源,2017年畜牧业稳步发展,猪牛羊禽肉产量202.75万t[16]。贵州地貌以山地和丘陵居多,喀斯特地貌在全省各地多见,为兼顾保护生态和肉质农产品发展需要,我省提出了大力发展种草养羊、牛等战略。前人研究表明,腊熟期小米秸秆粗蛋白含量14%~17%,收获后的秸秆粗蛋白含量4.53%~5.34%,均高于其他禾本科牧草,尤其是可消化成分高,我国北方已将小米秸秆作为重要反刍饲料。故贵州小米应该广泛收集或者引进生物量高、分蘖强、抗逆性好的饲草型种质,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时期,青储、干储方法,喂养效果等方面入手,开展饲草型小米系统研究,为贵州小米饲草化应用提供坚强的科学保障。
4.5 小米农旅结合发展方向
贵州省2016年提出全域旅游战略,小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在贵州小米主产区主要居住着苗、侗、布依、彝族、水、瑶族等少数民族[17],也有着非常独特的灿烂文化,故可采取将小米种植、加工集观赏与生产于一体的模式,将粟文化和各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通过建设博物馆、图案等形式融入到小米产区中,倡导吃绿色糯小米、重环保、保健康、品文化,宣传、推广贵州山地特色小米先行理念。同时加大小米副产品开发力度,发展小米茎秆、根系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式旅游,制作旅游纪念品,变废为宝,增加小米各部分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美丽村容,实现小米提质增效,为小米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