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9-01-06
甘肃农业 2019年7期
村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村级扶贫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的成效。然而,贫困村恰恰是脱贫攻坚最薄弱的一环。贫困村通常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仅靠本土的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难。对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目的就是要加强贫困村的综合治理特别是精准扶贫的能力。驻村工作队通常来自上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高,驻村帮扶大大促进了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
我国给乡村孩子的教育,是“背井离乡”的教育,是让孩子离开家乡才能“成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与农村发展无关,甚至可能是当地教育越发达,空心化越严重,因为人才都被教育输送出去了,而且他们被亲朋教育不要回到家乡。这一乡村教育价值观还和第一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让孩子离开乡村。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回答这两个问题。要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就需要乡村教育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发展建设,而这需要全面转变教育价值观念,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改变命运,而是改变生活。教育的价值只有定位为改变生活,才能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才能医治乡村学生的“厌学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传统乡村,乡贤精英们以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形塑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维系了当地社会的稳定、有序。步入现阶段,乡村社会事实上大量存在的“新乡贤”,或是在外为官、为教、为商等而后回归乡村者,或是极具乡土情怀而长期扎根乡村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回馈乡村者。可以说,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新乡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力量。
——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卢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