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
2019-01-06孙新华
孙新华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初级中学,甘肃 临洮 73050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大事,时代呼唤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就目前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存在很多文化缺失,严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最紧迫的教育任务。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长期缺失
(一)中小学“国学课程”的缺失
笔者作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亲历了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表面看起来学校课程似乎按照国家标准开设齐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差强人意。笔者调研过部分中小学学校,在毕业班如小学五、六年级,中学九年级,科学、美术、音乐这些课程将会被语、数、外三大学科替代。中小学学校以升学成绩为教学目标,极不重视学生审美及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最大的问题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书法课程的开设。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软笔书法课,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中几乎很少见到。部分学校开设书法课程也是仅就硬笔书法而言。从小学起许多学生对于中国方块字硬笔书法书写就惨不忍睹,毛笔字更是从未练习过。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书法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知之甚少,难以识辨书法作品,更何谈欣赏隶书的“蚕头燕尾”、草书的狂放不羁、行书的灵动飘逸,楷书的端正庄严。中小学学生书写教师要求是标准的楷书书写,但学生普遍对中国方块字的精粹认识不够,书写的效果更是糟糕。就这一现状而言,书法课程进校园迫在眉睫。教育部门应该要求:书法课程包括硬笔与软笔书写,这一课程在中小学课堂必须有力践行,所有教育同仁在这一点上应该形成共识。
2.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开设。长期以来,各所中小学均开设音乐、美术、体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究竟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教些什么呢?笔者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校对于这些课程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真正的音乐、美术课堂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真、善、美的唯美课堂。在音乐课上,孩子们不仅是学会随便唱两首歌曲,孩子们应该得到乐理、器乐、甚至是人文的熏陶;美术课上,书法、绘画,尤其是中国国画应在中小学课堂得到美育的很好传承;体育课堂,应融强身健体与团结拼搏与一体,除了球类这些竞技类项目的科学施教,还应该将中华国粹——武术作为体育课堂的最重要教学内容,如太极拳的弘扬,剑、刀、枪、棒这些基本武术兵器的演练,甚至是马术的学习,都需要将古人留给我们的国学精粹得以传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小学课堂的内涵需要深化,孩子们的素质需要提升、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传承。
3.经典蒙学教程的缺失。国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大学》《声律启蒙》等教材曾经是古人开蒙的必读物,而我国在近代多年来却弃之不用。这些经典蒙学教程包括天文地理、包括礼义廉耻、包括志向情操,我国学校教育近十多年来过分重视成绩及升学率,忽视或弱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还有部分学生思想觉悟低、个人自私自利思想严重,严重缺乏社会公德心。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大多数小学学校重视了这些国学经典的诵读教育,积极培养小学生热爱传统、热爱国学经典的思想,充实了新生一代的精神世界。
(二)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
新时代的中国教师有他们自身的优点: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与学生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一线的主力军——七零后、八零后教育工作者们,恰好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一代人。在七零后、八零后上学期间,学校课程开设单一,教育以升学为直接目的,政、史、地、生、音、美、体这些课程都为语、数、外、物、化主要学科让步。这一代人在教育上对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优秀传统文化几乎很少涉猎。在当今时代,为了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各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自我完善、加强各学科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实自己的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程技能,才能不负教育事业;才能不负复兴中国梦的大时代。
(三)学校、家庭、社会达成文化共识的缺失
教书育人既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应该担当的责任。有些家庭、甚至是社会各部门,把教育孩子的责任直接推给了学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在家庭中,父母起不到身体力行的示范、引领作用。许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期间,以手机为友,以网络游戏为伴,不读书、不学习,家庭的育人氛围、学习氛围不浓厚。在社会上,各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对教育事业关注度不够。政府部门过于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忽略了文化产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政府对于教育事业关注度有所提升,地方发展有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笔者所在地辛店镇是我国“辛店文化”所在地,近五年来,政府开始组织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辛店地方传统文化的挽救及弘扬。在这种形势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有力协作、达成共识: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即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舆论宣传为辅,做好三方共同努力。
二、时代的需要
在当今时代,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各国都掀起了汉语热、汉学研究。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责任。只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学生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才会更有中国特色。
在各个媒体平台,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外国人说着流畅的中国话,相声、京剧成为这些外国人才艺展示的拿手好戏,甚至许多外国人专门留学中国,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们着汉服、说汉语、吃中餐,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承担起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笔者前面提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成为精神丰盈、人格健全、知识丰富、承前启后的中国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从校园抓起,从教育抓起。只有这样,这个家庭、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才最有前景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