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2019-01-06李浩铭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活化心理健康

杨 光,李浩铭,于 瑾

(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教育”作为一种灵魂工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终极命题的实现。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比如在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教育”的内涵、理念、思路、途径、方法等不尽相同,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求”不同。进入到信息文明社会或者说后工业文明社会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再次定义了当今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的数字化生存”、“教育的数字化样式”成为一种常态。在“互联网+”全方位渗透到人的教育、人的消费、人的生存、人的娱乐等领域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新型教育内容和范畴,应该得到我们的足够关注。

1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并逐步使其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科学,为大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心理健康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成为一个刚需,因此我们有必要创新心理健康教学课程:

1.1 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创新心理健康课程

从教育均衡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教育均衡提倡教育本身的公平性,比如在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教育阶段等过程的教育时要注重教育产品的相对公平分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越来越凸显出教育内容本身的质量提升、教学知识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因为互联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变异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资源和知识均衡供给的需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进行创新。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是互联网时代“大学形象”的重要元素

在当代教育管理学术界,“大学形象”一般也被称为“高校形象”,本质上是“公众心目中对高校的实体形态、内在精神和外在影响的主观反映”。从心理认知结构的层面来看,一个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创新、学术创新等理所当然地会转化为外界社会公众对大学的“形象认识”,这种心理认识是由高校相关心理教育内容与学生自身认知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讲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塑造出一种优良的“形象管理”角色,需要对此进行必要的创新。

1.3 高校学校能力建设客观上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围绕着高等教育质量创新、变革掀起了一股“学校能力”建设趋势,例如英美国家基于组织管理能力建设、领导力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课程建设、家校共育建设、社会资源建设等六个维度的模型提出了打造卓越高等教育的目标,以此维持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领先位置。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英国专门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设置、在职培训、心理实验、心理干预与咨询等多个方面提升了“学校能力”。对我国来讲,只有瞄准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当下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学校能力”建设。

2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之原则导向

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信息的爆炸性、信息传播的自媒体化、社会舆论场域的去中心化、言论自由化等,这种因为技术的变革而带来的社会秩序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大学生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个性解放要求。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师生交互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服务,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以大学生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主要目的,加强针对性的课程设计、知识供给等,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课程之中,从而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价值。

2.2 生活化教育原则

杜威、陶行知等知名生活化教育理论大师认为:“生活即教育”。同样地,也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区别于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化教育”、“应试化教育”、“理论化教育”这种偏向于“理论哲学”路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模式,生活化的心理教育提倡借助于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生活化的教育资源、生活化的教育方式等开展心理教育,其核心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个体心理知识需求的满足之过程。在我们看来,从学校外显的事物层面寻找心理教育的新场景是立足于学校生活世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隐性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文化建设的学生参与度和接受度、满意度。校园文化在物质器物层面上的表现即其外显事物层的内容,比如校园里面的长廊文化、英语角文化、图书馆文化、实验室文化、标语口号文化、学术沙龙文化、读书会文化、教学楼文化等都是这种层面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元素的物质载体所在。对于在校园文化中创新学生的心理教育来讲,价值导向上的这种生活化取向是当代生活化教育理论的精髓所在。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成为一个基本的常态。作为对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创新的尝试,我们提出这样几个建议策略:

3.1 本土校园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走向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本土校园”化,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自豪感、自尊心等。对此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所和设施建立主题库和信息中心,使用良好的教学材料构建本土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同时集合教师、学生和社会人这些群体的力量,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建立一个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体系。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当然也可以寻求相关研究机构和权威学者的帮助,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从而确保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2 创新心理健康教学培训

针对心理健康教学教师等人员的内部管理要使用先进的培训模式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比如,可以尝试建立质量培训和能力培训模式,使培训从简单的理论知识逐步拓展到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培训机制。心理健康教学培训应该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够更为科学完整地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并最终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当然,教学培训还要注重教师同理心的培养,使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心理症结之所在,这样心理健康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3 创新网络心理咨询方式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教育理念有着相应的解释,这对于当前心理健康课程的创新也能够带来相应的启示。在“互联网+”这个大的背景下,高校不妨建立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APP平台,其中开辟不同的心理咨询在线空间,比如针对学业问题、情感危机、就业前景、留学计划、继续深造、勤工俭学等不同主题的心理压力,可以分设不同的咨询台,帮助大学生及时、适时地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生活化心理健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