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与肌筋膜相关针法在兽医针灸中的应用
2019-01-06,
,
(1.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湖北武汉430000;2.武汉市东西湖区福芸堂中医门诊,湖北武汉430000)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中兽医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古代先贤所贡献的宝贵医学遗产,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属于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动物针灸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上溯到西汉时期《列仙传·师皇篇》。中兽医针灸学是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脏腑经络腧穴系统为核心,防治动物相关疾病的医学。兽医针灸分为针法与灸法两种治疗技术,均以中兽医理论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针法是通过针具的物理机械性刺激来防治疾病,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起效。通过针灸治疗,可调畅经络、扶正祛邪,防治动物疾病[1]。但因大多数动物本能上对火光、烟雾有畏惧感,灸法在实际使用中甚少,以针法为主。
1 兽医针灸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1.1 国内外发展状况
数千年来,先辈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成为推动中兽医发展的重要支持。清代晚期至解放前,由于国内长期动荡和战争的影响,使兽医针灸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中医、中兽医等传统医学得以延续。1956年9月根据全国民间兽医坐谈会的交流整理,编成《兽医针灸汇编》一书,三年后《中兽医针灸学》正式出版发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兽医针灸相关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成果颇丰。如实践发现,马的脾俞穴原主治脾寒肉颤及水胀等,而现作治疗翻胃吐草主穴,并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拓展了兽医穴位治疗范围。姚宝林[3]发现电针有抗感染功效,具促进渗出物吸收和皮肤和肉芽生长,消肿止痛的作用,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将42例马骡腹腔手术后针刺加电针,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一期愈合30例,愈合率71.4%。诸多成果,都为当时的农林兽药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针灸传入欧美至少有300年历史,接触这种神奇的东方医术后,部分欧美兽医开始尝试针灸疗法。澳大利亚兽医Kothbauer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开始探讨针灸治疗牛病的机理。同时期,法国兽医Milin开始发展小动物针灸和研究相应穴位,并成为法国兽医针灸协会会长[4]。1973年美国成立全国兽医针灸学会,非常重视兽医针灸的学习和研究。并且针灸对犬、猫及赛马的治疗得到广泛认可。如旧金山兽医Cheryl,常针刺百会、大胯、后三里等穴,并配合肾气丸等中药治疗犬猫腰腿疾患,疗效可观[5]。
1.2 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兽医针灸的相关教育和研究逐渐放缓,有关论文和成果报道甚少,实际工作中使用也逐渐忽略。有学者分析[6],可能由于兽医针灸的准备工作繁琐,理论过于抽象,加上其治病原理与中医理论知识息息相关,而兽医从业人员中医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动物的经络穴位也缺乏可以依据的现代医学基础,因此临床应用效果不佳,作用机制也受到质疑,逐渐被药物治疗所取代。目前我国对动物经络、穴位和针灸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相关研究人员较少,同时资金不足,缺乏团队攻关能力,研究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临床应用率和范围萎缩,缺乏治疗经验总结。高等院校学生和基层工作人员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严重不足,这些原因都极大的制约了兽医针灸的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实施,发挥广大中医和中兽医工作者的创造性,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将中医临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应用于其中,相信兽医针灸一定能再次焕发活力。
2 经筋与肌筋膜理论及其相关针法
2.1 经筋与肌筋膜
“经筋”首载于《灵枢经》,古代医家认为其分布于筋肉关节,附属于十二经脉,联络四肢百骸。经筋不同于经脉,可联系表皮、肌肉、筋膜与骨骼关节,维持正常身体形态和保障运动机能。经筋学说对各种肌肉、关节、软组织运动损伤及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活动基于一个平衡状态,任何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运作,都需要相对平衡的基础环境。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影响相应的组织器官功能。肌肉软组织损伤所引发的疼痛、活动受限,也是力学运动平衡失调所导致。结缔组织为人体和其他动物身体结构的重要组成。从皮下组织、肌肉与脏器所覆盖的筋膜纤维,以及包裹软骨、骨骼的强韧支撑框架,每一个位置都有它的存在。并且,结缔组织细胞可根据生物体内结构刚性和弹性的需要,由不同纤维组成液状、胶状或结晶化固态质地,结构和规格也可随之相应变化。正是有可塑性的筋膜,包裹着富有弹性肌肉纤维,从而系统地构成整体纤维网络结构。若筋膜的弹性、韧性受到影响,产生紧张甚至硬化。局部无菌性炎症不断反复,气血运行失常,积累瘀滞形成筋膜粘连、挛缩。从而影响肌肉、韧带或神经,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触诊时出现的痛点及条索状、结节状物质,都是筋膜的病理表现[7]。
“激痛点”是肌筋膜和结缔组织存在的病理产物,会导致全身疼痛和诸多不适,与经筋的“筋结点”两者都存在于皮下软组织或肌肉之中,属于一种有形,可触及,按压时有疼痛感的病理性物质,诸多激痛点定位与经筋筋穴高度一致,筋膜链其构造走向和路线与经筋的循行分布也有大量重叠部分。
2.2 相关针法及其机理
2.2.1 筋针及其机理
“筋针”疗法是以无感、安全、速效为特点的经筋病治法[8]。以“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为治则[9],使用“筋针”浅刺皮下筋膜层,宣导卫气,舒畅调达经筋。“筋穴”定位异于传统取穴,是结合经筋循行走向,找寻痛点、筋结点等阳性反应点来选取筋穴。其特点可概括为:操作简便、起效快速、疼痛刺激小。
机体卫外不足,外邪侵袭筋络,气血瘀滞,温养失调,神经传导不畅为经筋病的病机,致使经筋产生挛缩、扭转,产生疼痛等不适感。卫气虚是经筋病的内因,筋肉劳损为外因,外感邪气为诱因。筋针施于皮下筋膜,横向浅刺,宣导卫气,疏调经筋,邪出结散而痛止[10]。卫气为筋针起效关键,筋针浅刺皮下的手法是调畅卫气运行的重要手段。临床结果显示,筋针疗法对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病痛均有较明显镇痛效果[11]。
2.2.2 毫刃针及其机理
“毫刃针法”由王军旗医师,综合改良传统刺血疗法,经筋疗法,针刀疗法所创立。是一种刺激量小,快速松解肌肉浅筋膜的技术[12]。针具介于小针刀和毫针之间,其尖端带刃口,刃宽约0.3mm,针身较细,规格与普通毫针相仿。治疗时快速刺向病所及筋膜紧张部位,刀刃与肌纤维走向平行,疾进疾出,不深刺进入肌肉层。该针法类同有小针刀松解组织粘连、释放筋膜张力的作用。同时具备毫针疏通气血,不易损伤神经、肌纤维的特点[13]。
前文所述,因为机体浅表筋膜具有可塑性和整体平衡性,通过毫刃针在病变部位(筋膜紧张痉挛处)进行点刺,可使筋膜的张力释放,拘挛状态得到松解,从而使其包裹的肌肉软组织受限和粘黏的情况得到缓解,改善筋膜病理状态。
2.2.3 浮针及其机理
浮针疗法,是使用针具在肌筋膜激痛点周围浅筋膜层扫散后留针,治疗病痛。因其平刺皮下,如浮于表皮,故名“浮针”[14]。其针体较筋针更为粗大,刺激更强。
依据中医皮部理论,通过针刺皮下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15]。结合“近治理论”,“以痛为腧”和《内经》相关刺法所创立。同时依据现代医学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理论[15]和引徕效应[16]来指导临床治疗。
3 经筋与相关针法在兽医针灸中的应用
3.1 动物经络腧穴的研究
经络系统和腧穴的研究探讨,关系到中医、中兽医基础理论和针灸作用原理的合理性,对论证中医学术理论、促进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和重视。上世纪,他们分别在各学科领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王云鲜等[17]采用声技术结合经穴电学特性皮肤阻抗客观指标,对动物经络现象进行研究观察,经在10只绵羊、2只狗体表进行低阻点14条经络循行线检测,发现动物体表存在与人体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证实动物经络现象的存在,为动物经络研究奠定了基础。兰州医学院在猴子身上也测得351个良导点,其分布位置与人体穴位相似[18]。祝总骧等[19]在家兔、羊、猪等动物身上,测出与经络循行路线较吻合的体表皮肤低电阻线。苏德辉等[20]在黄牛、山羊上证明胃经、督脉、膀胧经电阻低谷线存在。
3.2 经筋与肌筋膜相关针法应用于兽医针灸的优势与可行性
3.2.1 优势性
传统兽医针刺采用尺寸较粗大的毫针,针刺深度较深,刺激手法较重。与人不同,动物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控制,受到针刺刺激时会本能产生反抗,轻则影响治疗,重则会对动物自身和治疗者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在兽医临床针灸中,为了便于施治和保障人畜安全,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以限制动物挣扎反抗,这些强制性控制方法被称为动物保定法[21]。治疗前期保定准备工作耗时和繁琐,也是影响兽医针灸工作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而经筋相关针法只在皮下筋膜层施治,动物的皮层和皮下组织较之人类均更厚,可感受的刺激更小。因而不易出现挣扎、反抗的情况,仅需简单的安抚和固定即可进行治疗。针刺筋膜层不影响肌肉的运动,动物可带针活动,不用长时间捆绑固定动物,也减小了其不安和抗拒的情绪。
动物经络概念,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及其腧穴,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经络理论抽象无实体性;循行路线与穴位繁多,不易记忆;初学者在理解和熟记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22]。同时,动物的形态大小差异较大,治疗中穴位的定位较困难,不光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相当的经验。例如,同样一个腧穴,在犬类和牛、马这样体型差异巨大的动物身上定位,如何按比例调整选定,以及针刺的深度如何把握,对于缺乏经验者实属不易。而经筋相关针法很好的规避了这些难题,筋针、浮针、毫刃针都从病变局域入手,以找寻周围筋膜结点、紧张点为治疗点,医者仅需掌握经筋的和肌肉的走向,不用记忆大量穴位,其方法更具灵活性和易用性。
3.2.2 可行性
人类疾病的某些特征,以中医诊疗思路为指导在动物身上进行复制,模拟再现人体的中医学证候,构建为动物模型[23]。通过将经筋病构建动物模型,而后治疗并检测相应指标,来分析其发展过程,使经筋病研究更加标准化和客观化[24],也证明动物与人体存在相似的经筋系统。笔者思考,相关医学研究多先通过动物性实验论证,而后可指导对人体的治疗。反之,在人类临床治疗所使用,并且疗效确切和安全的新技术,亦可用于兽医治疗。
与人类相比,动物的运动系统普遍较为发达,机体抵抗力和患病后的自愈能力,以及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更强。研究发现[25],人与动物的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以及体液系统对机体生理活动调控的功能与卫气运行相关。卫气的充盈和运行流畅,可增强对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力,卫气具有抵御外在刺激,平衡机体内环境的能力。前文已述,经筋系统与肌肉、筋膜、关节软组织所组成的运动系统息息相关。笔者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认为,动物的卫气和经筋系统比人类更为旺盛和活跃,对经筋与筋膜的治疗刺激可能更加敏感。《灵枢·邪客》释卫气:“性慓疾,布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在体表循行不休。”经筋与卫气关联,禀受卫气而用,并有赖卫阳之气温煦[26]。《内经》中已提出卫气失调是疾病的主要病机,认为“卫气为百病之母”。此外,卫气不仅可影响经筋的正常运动生理功能,还可引发筋性腔病(脏腑病),和筋性窍病(五官九窍病)。筋针、浮针等针法都以调畅经筋,疏导卫气为主要目的,是治疗经筋与卫气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经筋与筋膜相关针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动物的运动系统疾病,还可用于相关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可根据动物的体型选择合适针具(体型较大动物可用浮针针刺,体型较小采用筋针针刺),在治疗中也应重视动物针灸处方[27]的构建,针刺穴位宜“少而精、功专效宏”,亦可根据病情诊断与常规中兽医腧穴合理搭配使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经筋及肌筋膜相关针法契合于动物的生理特性,比传统的针刺手法更为简便适用,符合兽医治疗的实际需求。同时需要认识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兽医针灸现代化研究与实践已明显比我们更快一步。兽医针灸的教育和研究不应停滞不前,中医药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有着深入研究的价值,在中草药的开发应用上也有广阔的前景。中兽医的现代治疗手段,需要更多的创造性研究,对中医与中兽医学结合发展,新兴学科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合作探讨,把握发展机遇,将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农林兽药之中,更好的服务于当代农业。这是坚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三农”思想指导新时代兽医工作的要求,也是我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