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羊巴氏杆菌病
2019-01-06
(甘肃省陇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8100)
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热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有急性和慢性病例2种,前者在临床上主要以败血症以及炎性出血、渗血为特征。而慢性羊巴氏杆菌病一般表征为皮下结缔组织、关节以及各内脏产生化脓性病灶,该病同时多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本病分布比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对羊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文本就以该病的中西医治疗为例,做一论述,供大家参考。
1 流行病学
羊巴氏杆菌病较少见,其中羔羊比成羊更易感,成羊较少发病。此病而言,患羊和健康且带菌的羊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通常情况下随着患羊及带菌羊只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导致健羊感染。本病发病率10%~40%,死亡率达40%甚至更高。
巴氏杆菌病发病一般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冷热交替之际以及多雨潮湿较为频发。体温失调加之羊只的综合抵御能力降低,导致该病的发生几率大大提升。同时当饲养环境不佳、气候闷热、潮湿、剧变、寒冷、拥挤、圈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饲料突变、寄生虫病等诱发因素存在时,易使羊只发病。本病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羊巴氏杆菌病潜伏期一般为2~5天。
2.1 最急性型
该类型多发于哺乳期的羊只。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患羊极度虚弱、寒战、呼吸显困难,通常是一过性发作,患羊一般在数小时内死亡。
2.2 急性型
该型患羊病初最明显特征是体温升高至41~42℃,临床可见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急促,伴有咳嗽,鼻孔常有出血或混有血液的黏性分泌物排出,颈部和胸下部有时发生水肿,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临床上病初患羊便秘,而后出现严重腹泻,严重时排出血水样粪便,病期一般为2~5天。急性型羔羊多见。
2.3 慢性型
该类型主要多见成年羊。病羊可见食欲减退,呈渐进性消瘦,精神不振,呼吸困难,伴有咳嗽,鼻腔内可见脓性分泌物。患羊有时颈部和胸下部发生水肿。少数病羊出现角膜炎,舌头表面有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等的青紫块。病程中病羊腹泻,且粪便恶臭。病程可达20天以上。
3 药物治疗
3.1 西药治疗
氟苯尼考按每次每千克体重10~30mg注射,或庆大霉素按每次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或20%磺胺嘧啶钠按每次每千克体重5~10ml,均肌内注射,每天2次。每千克体重服用用复方新诺明片10mg,每日2次。
可每只羊注射青霉素32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地塞米松磷酸钠15mg,对体温高的加30%安乃近注射液10ml,效果良好。对有神经症状的病羊同时应用维生素B,注射液进行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3.2 中药治疗
3.2.1 冰片、硼砂等份,研成细末后,取适量吹入病羊喉内。
3.2.2 用焙干的螳螂4个、蟾酥10g、研成细末,搅拌均匀后吹入喉内。同时用山豆根20g,金银花、射干、山栀子、连翘、元参、牛蒡子、黄连各10g,煎水灌服。
3.2.3 贝母、白芷、苍术、细辛、茯苓各12g,半夏、知母、芜荑、川芎、天花粉各14g,共研细末,每次30g,加生姜6g,酒10g,一次灌服。
3.2.4 射干、连翘、金银花、山栀子、板蓝根各15g,款冬花、瓜蒌、知母、杏仁、贝母各14g,蝉蜕、甘草各12g,煎水灌服(高热稽留时比较适用)。
3.2.5 金银花、蒲公英、天胡荽、石斛、十大功劳、薄荷、瓜子金、瓜蒌各15g,水煎,灌服。
4 预防措施
4.1 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适当在饲料中补给能量物质,增强羊体抵抗力,做好圈舍改进,避免羊只受寒;同时应保持圈舍宽敞,羊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4.2 长途运输时,防止过度劳累。定期消毒,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用羊巴氏杆菌组织灭活疫苗对羊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收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4.3 发生羊巴氏杆菌病时,应将病羊隔离,严密消毒,发病羊群还应实行封锁。发病后用5%漂白粉液或10%石灰乳等彻底消毒圈舍、用具。
4.4 作为传染病,要全面落实好好养殖场的门禁制度,车辆、人员进出做好消毒,确保不发生外引性羊巴氏杆菌病的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