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猪丹毒
2019-01-06吴秀珍
吴秀珍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畜牧兽医站,731600)
猪丹毒是由疫邪(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病猪以高热和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疹块为特征的一种热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的亚急性型在皮肤出现似丹涂样的紫红色疹块,故名猪丹毒。疹块扁平隆起,多呈菱形、方形,界限明显,形如火印之痕迹,故又名打火印。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两季发生最多。4~6月龄的架子猪最易感染,哺乳猪和老龄猪很少发生。笔者就多年基层兽医站工作经验, 对该病的中西医疗法做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1 病因病理
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良, 气候变化异常,猪舍潮湿不洁,猪只吃了被病猪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猪体正气内虚,感受湿热邪毒,邪毒侵袭肺胃,肺胃内热炽盛,外现肺胃热象;肺主皮毛,邪毒发于肌表,故见皮肤红色斑疹。邪入于肺,可发咳喘,邪陷胃肠,则呕吐、便秘或拉稀;病至后期,可因肺胃津枯,肝失所养,邪毒损害筋脉,以致筋脉不用而现瘫痪。
2 临床症状
一般可分为三型。
2.1 急性型(败血型)
此型较多见。于流行初期,有个别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2℃以上。常见寒战,减食,或有呕吐,不愿走动,常躯卧地上,一旦唤起,仍有意想不到的活动力。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者跛行,似有疼痛,停立时,背腰弓起以减轻四肢负重。
2.2 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取良性经过。除伴有较轻的败血症症状外,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不愿走动,体温一般在41℃以上。严重者往往许多小疹块汇合成较大一片,可导致皮肤大块坏死,结痂呈龟壳状,以后常转为慢性型。有的病猪也可转变为败血型而死。没有合并症的病例,经1~2 周恢复。
3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来。病猪呼吸困难,有时咳嗽,心跳加快而有杂音。关节肿胀疼痛,四肢僵硬、跛行,以至不能行走。被毛粗乱,逐渐衰弱和消瘦。最后后肢麻痹。严重者经2~4 周死亡。
3 治疗
3.1 病情较重者,选用白虎汤加减:石膏18g、知母12g、甘草6g、双花15g、连翘9g、葛根9g、柴胡6g。水煎,分早晚2 次灌服(体重10kg 猪的剂量)。热候重者,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6g、黄芩9g、大黄20g、栀子15g、连翘15g、双花15g、黄柏12g、牛蒡子24g、丹皮15g、胆草15g、大青叶30g、菊花12g、甘草6g,水煎去渣,分2 次灌服。
应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病情加减运用。如病初起,应重在清凉透邪,不宜过早使用大剂量苦寒和泻下药物, 以免影响邪毒外透和耗伤阴气;邪热已入里者,则兼清里热;大便秘结阴液耗损者,须予滋阴润燥等。此外,也可早期配合使用抗猪丹毒血清和青霉素等西药疗法,以提高疗效。
3.2 败酱草、筋骨草各120g。煎水喂服,连服4 天即愈。
3.3 穿心莲注射液治猪丹毒。将穿心莲制成每毫升含生药1g 的注射液。小猪肌肉注射5~10ml,大猪10~20ml,6 小时后克退热而愈。
3.4 中药复方注射剂治猪丹毒。金银花、黄花地丁、紫花地丁各1.5kg,制成注射剂,供肌肉注射。小猪10ml,大猪20ml,上为600 头猪用量。
3.5 大青叶90g,石膏、贝母、板蓝根各30g,上药为末,开水冲服。
3.6 雄黄3g、葛根9g、金银花3g,连翘、天花粉、桔梗、白芍各6g,升麻9g、寒水石3g 为末,混饲喂服,或调灌,每日2 剂,连服2日。
3.7 薄荷、葛根各18g,防风、连翘各15g,牛蒡子12g,木通、枳壳、桔梗、竹叶各9g,生甘草6g,灯心3g,煎汤去渣,候温灌服。
3.8 黄芩、黄柏、栀子各12g,炒大黄、黄连各15g,全虫、虫蜕各10g,蜈蚣(去头足)1 条,雄黄15g、枳壳30g、厚朴15g、煎汤去渣,候温灌服。功能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主治猪丹毒初期。
4 小结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早期治疗,效果很好。治疗方法,除以上介绍的外,目前仍以青霉素的疗效最好,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若发现有些病猪用青霉素无效时(可能产生耐药性),可改用四环素肌肉注射。或用20%磺胺嘧啶钠或磺胺噻唑钠20~40ml,肌肉注射,每天2 次。血清治疗有良好疗效,但价格昂贵,且不易购得,故甚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