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士人园林“绿漪园”探究
2019-01-06崔婷婷
崔婷婷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330045)
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是指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分子,[1]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尊崇儒家思想,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每当政治黑暗或仕途失意时,他们通常隐居求志,寄情于山水。江西素来重视教育,结义之风盛行,士人层出不穷且皆刚烈之士。“绿漪园”就是士人赖时鸣致仕隐居的别墅,在这里,他营造了盛极一时的优美园林,不仅供其修身养性、学习进修,还常关心民众,造福社会,将典型的士人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绿漪园”位于赣州瑞金城西下塘,距城二里许。园内建筑朴素,古木参天,修竹万竿,郁然苍秀,崇台曲径,凿池引泉,有天然之致,罗植花木,四时不绝。园西小轩可远借外景,美不胜收。赖定俸著有《绿漪园记》对绿漪园有详细描述。
园内建筑朴素,“蓬门曲径,不为丽栋雕楹。”园西有一小轩,轩外视野开阔,向西南方向眺望,田野江村、远峰野寺尽入眼帘,塔影云光,烟树迷离,实属人间胜境。①主人在此颇有闲情逸兴,愈觉洒然不尽。
园中古木千章,偃盖虬形不一而足。修竹丛篁,浓荫匝地,阳光时而穿过树叶缝隙,树影婆娑,参差斑驳。赖时鸣又在园内前后凿池引泉,一水涟漪环绕如带,周围种植多种花木和水生植物:“梅、杏、梧桐、番桃、丛桂及芙蕖、菱芡、芰荷、葭蒲之屬。”百卉杂植,依时吐秀,晨夕百鸟啁啾,宛若山林,一时园内盛景为一邑之冠。池边有一突起小丘,即辟以为台,堆垒巨石为主人凭依坐卧之处。整个园林景观极富天然之致,主人每每游憩其中,碧天绿野,犹无穷尽,清风徐来,飘然空际。景物流连,变幻莫测,时而昏暗晦冥,万象沉寂,时而猿啸鸟啼,令人惊恐战栗,赖时鸣素来性情平和淡泊,超然脱俗,与园之幽奇澹远人境相宜。
春日花红柳绿,新荷出水,穿阶野竹争相抽笋,不禁有诗人感叹:“如此林园多胜概,漫将雅兴数平泉。”秋季菊花盛开,花团锦簇,张琼英《赖园看菊》诗云:“到门未剥啄,搴篱已椮爽。中庭眼忽炫,灯攒百余盎……如入旃檀国,山满黄金像。齐奴蜡漫然,庆奴罗乍赏。又如琪树城,仙人白鹤氅。不然水晶宫,鲛绡莫论丈。就中绛绯绝,紫云安足奖。句漏丹砂鼎,崖海珊瑚网。”诗人形容秋季白花、黄花数量甚多,如入“旃檀国”“琪树城”“水晶宫”,又比作齐奴蜡②、庆奴罗,体现出园中菊花盛开的繁盛之景。绿漪园堪与王维的辋川别墅相比,有诗云:“春夏则水田漠漠,绿苗千畦,秋冬则阡陌交错,雪练霜华。回视夏塘,半属朱屋层轩,鸟翚鳞比,烟笼古木,柳暗小桥,虽辋川图画,无以过之。”
赖时鸣平生遍览高山大川、仙踪异迹,见识过名声利禄,经历过升沉荣落,眼界空而识见广,厌恶世俗的纷乱喧嚣,于是日日憩息于绿漪园中,探讨图史,尽情吟诵,对于佛学亦能参悟入微,在书室之外营建别业,中置观音佛像画卷,罗汉竹一枝,蕉团一挂,常常戴黄冠,着缁素,问法谈禅,研究佛理。
赖时鸣为富有仁,乐善好施,学习进修之余,总是不忘关心民间疾苦。园墙外为西郊孔道,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每当酷暑炎蒸,行人于炎炎烈日下,无一滴之浆以解烦渴,赖时鸣感同身受,认为君子处世,不能只关心自身一人的安逸,“居则念行役之苦、逸则切劳攘之嗟。”曰:“我今身居广厦,荫嘉木、披凉风,目击行路之艰,可不代为之谋乎?”③于是在园边建一茶亭,又招募僧人煮茶以供行人解渴憩息,每年5~8月,大约用钱一万二千余,为建立长效机制,让善举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他购置了义田若干亩,每年收租收息,以供施茶开销。从此,美丽清凉的“绿漪”,一直在通往城西的大路上泛起,滋润着路人的干渴。“绿漪园”不仅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园林,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基地。除此以外,赖时鸣还有筑桥、修路、济困、抚恤等种种善举,这些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绿漪园内树木奇古可爱,花木繁盛,凿池引泉,有天然之致,赖时鸣在这里进入忘我的自由之境,实现心灵的超越与升华,保全人格独立,实现精神的改造与构建[2]。士人园林是士人借以维系、传承和彰显自己政治理念、社会抱负、人格追求等精神的主要精神寄托和尊德修身的场所,是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信息载体。[3]像绿漪园一样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但被逐渐不为人知的园林还有很多,广大学者正在努力地挖掘昔日的光辉,充实中国的古代园林体系。
注释:
①光绪版《瑞金县志》
②晋代石崇与王恺争豪,曾以蜡代薪,做锦步幛五十里,以竞奢华。
③赖圣傥.绿漪园施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