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分析与技术推广探究
2019-01-06张志文
张志文
(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栖霞 265304)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理念、种植技术、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玉米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就目前玉米栽培与种植管理现状来看,玉米种植新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应用与推广存在严重不足。例如,玉米选种不科学、玉米栽培与管理新技术推广速度慢、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加强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分析研究,促进相关优化技术的高效推广及普及,实现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应用效果的提升,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从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选种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技术4个层面出发,就玉米种植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1.1 科学选种技术
科学选种是提升玉米种植水平、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玉米的生长规律、生长特性以及种植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选种。
玉米为喜温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光照、降水等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的积温需达到2000~2200℃,中熟品种的积温需达到2300~2610℃,晚熟品种的积温需达到2510~3000℃;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最佳降水量为400~640mm[1]。
因此,在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地区霜期长短、土壤肥力、水文环境等自然环境条件确定玉米种植品种。此外,玉米品种的选择还与种植模式密切相关:如在玉米-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中应遵循“整体效益”和“协调性”原则,即提升总体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为手段,根据玉米和小麦的生长习性与种植区域的环境特征,科学选择间作的玉米和小麦品种,保证二者优势互补、协调生长。
1.2 种子处理技术
在栽种过程中,为提升玉米产量,需对种子科学处理。例如,通过晒种、浸种、催芽等方法,不仅可以激活种子内部酶的活性,也可以起到杀菌作用,使种子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保障种苗健康生长。同时,也可根据不同品种特性,选择不同种衣剂,减少后期病虫害[2]。
1.3 玉米播种技术
在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时,播种技术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对提升玉米产量具有积极作用。在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中,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点。
1.3.1 适期播种
一般选择在麦收前7~10d播种玉米,但当间作的行距较宽、小麦长势较差或者麦杆较矮时,应在麦收前15d播种玉米。因为播种过早会导致小麦和玉米相互竞争养分物质,给玉米后期生长和产量带来负面影响。播种过晚不仅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会造成玉米生长期过短,产量大减的现象。
1.3.2 合理密植
在播种时,要根据玉米和小麦的品种特征和种植区域的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和玉米-小麦的种植间距。通常情况下,间作玉米的密度应该控制在单作玉米密度的1~2倍。不同土壤条件下玉米的播种密度也有差异:中低产地的平展叶型玉米45000株/hm2,高产地的平展叶型玉米42000~48000株/hm2、紧凑大穗型52500~60000株/hm2为宜。一般玉米套种小麦的带幅是225cm,小麦带为125cm,播种12行小麦,玉米带为100cm,种植3行玉米。
1.3.3 足墒播种
土壤熵情不好、表面熵情不均匀是影响玉米密度和整齐度主要因素。因此,在间作前应浇小麦灌浆水,坚持先浇水后间作。在播种前来不及补熵的,也一定要在播种后浇水补熵,确保能够“一播全苗”[3-5]。播种深度也受到土壤熵情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玉米栽种过程中,粘性较重或含水量相对较高的土壤熵情较好,需浅播;反之,土壤墒情不好的地区需深播。
1.4 玉米种植田间管理技术
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内,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证玉米健康生长,促进玉米质量与产量的提升。其中,幼苗期是玉米根茎叶分化的重要时期,对玉米影响很大。因此,在对幼苗期田间管理时,要做好补苗、除草及水肥管理工作。
在进行田间施肥管理时,应以氮肥为主,并根据需求适当施加磷肥和钾肥,在保证玉米生长所需营养的同时,也要避免施肥过度对植株造成伤害。施肥时,可采用分次追肥法,根据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配制相应肥料配方,在玉米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对应施加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肥料,以达到不同的生长效果:播种期施加二胺和尿素以达到攻苗效果;拔节前施加尿素以达到攻穗效果。
2 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玉米病害防治策略
常见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小斑病、大斑病、黑粉病、纹枯病等,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害玉米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控制病害的产生与扩散;采用药物治疗法进行病害治疗。
例如,玉米小斑病在生长周期内均可发病,这种病害始于叶片下部,逐渐向上部蔓延,致使叶片枯死,严重时可导致整株玉米叶片枯死。防治时,可采用50%多菌灵、90%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药物防治,用药量为50~75kg/667m2;玉米大斑病在夏季是高发期,能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病斑呈现出灰褐色或黄褐色的长梭形,一般长为5~10cm,可采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或800~1000倍液的80%甲基托布津进行喷治[6-7]。
2.2 玉米虫害防治策略
玉米螟、玉米蚜虫、蝼蛄、地老虎等是玉米种植的主要虫害,在玉米虫害防治时,多采用药物与生物防治2种方法。如利用乐尔颗粒剂、巴丹可溶性粉剂等进行玉米螟防治;利用马拉硫酸乳、敌敌畏等进行玉米蚜虫防治;利用对玉米无危害的瓢虫进行玉米蚜虫防治。此外,虫害防治也可采用合理轮作、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玉米品种等方法。
3 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途径
3.1 提升推广途径的质量
在玉米种植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常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推广专员教育宣传为手段。要想提升推广方式质量与效率,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建立示范种植区时,应让专业人员深入实地指导,让农户自主选择新技术,达到玉米种植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2 注重推广途径的创新
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要以创新思维为指导,注重推广途径的创新,与时俱进。如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加强技术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农户专业培训班,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通过“以点带面”形式,在合作社、种田户中建立典范,进行技术宣传;通过提供风险保障,促进技术推广。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提倡农业产业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强调科学种植、专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加强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采取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玉米田间管理,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玉米种植产业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分析玉米种植新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推广路径,旨在为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