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先天性震颤的防治
2019-01-06岳燕
岳 燕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畜牧兽医局,741020)
先天性震颤是仔猪刚出生后不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挛缩的一种疾病。又称传染性先天性震颤,或称先天性肌阵痉,俗称“仔猪跳跳病”。
近年来的研究指出,遗传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试验已证实了本病的传染性。从自然病例采取的病料接种原代猪肾细胞培养物,在电镜下可见有直径约20 纳米的先天性震颤病毒(CTV)。以此培养物接种于怀孕母猪可将疾病传给其新生仔猪。
1 流行特点
在临床上该病仅见于新生仔猪,通常受感染的母猪在怀孕期间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本病由母猪垂直传播给仔猪,未发现有仔猪之间的水平传播。公猪则可能通过交配传染母猪。在传染过程中,公猪究竟是起了传播者或是病毒储存宿主的作用则尚待确定。母猪若生过一窝发病仔猪,则以后出生的几窝仔猪都不发病,或只有少数症状轻微的病猪。在一感染猪群中,产仔季节的早期通常会出现症状严重的病猪,随着产仔季节的推移,后来出生的仔猪的震颤症状就较为轻微。不同品种及杂交种对本病的易感性没有明显差别。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母猪孕期营养不良以及免疫接种有关。营养方面主要是由于孕猪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磷、钙比例失调。免疫接种问题则认为主要与母猪怀孕期间接种猪瘟疫苗有关。
2 症状
同窝仔猪发病数少的,其症状较轻,如若全窝仔猪均发病时,症状往往比较严重。震颤为持续性的,一般临床表现在头部、四肢和尾部。轻的仅见于耳、尾部,重的则全身抖动,表现剧烈有节奏的阵发性的痉挛,呈不断的跳跃姿势。因为震颤严重,使得仔猪行动困难,导致无法吃奶,常饥饿而死。如果能存活一周的仔猪,则一般可不死,震颤也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缓解期或睡眠时震颤减轻或消失。
病猪剖析并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髓鞘形成不全。脑血管周围间隙特别是脑基部充血出血。小脑发育不全;小动脉轻度炎症和变性;小脑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厚和出血等。
3 微生物学检查
已用免疫电镜法证明了康复猪血清中抗体的存在,并确定了本病毒的形态大小,但对病毒其他特性尚未测知。目前尚无适用于本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从自然病例采取病料感染仔猪肾和其他器官制备的细胞培养物虽未见有细胞病变,但以此培养物接种怀孕母猪可在其所生仔猪中复制本病。
4 诊断
根据临床所见和流行病学资料叮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组织病理学、神经化学的检查。患病猪的脊髓在重量上和DNA 含量上均属正常,但髓磷脂少。利用本病毒可在猪肾原代细胞上培养,不产生病变,但可干扰猪水疱性口炎病毒和伪狂犬病毒的感染,以证实本病毒的存在。用被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接种妊娠母猪,可在其所产仔猪中复制出本病。免疫电镜可证实康复猪血清中有中和抗体存在。
5 防治
5.1 本病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对患病猪采用的措施是加强护理,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尽量吃母乳、吃不到母乳的仔猪可进行人工哺乳,并试验性注射钙剂(维丁胶性钙)观察。
5.2 硫酸镁有助于减轻症状和降低病死率,可作为对症治疗药物。在预防上应加强兽医卫生和饲养管理措施,对仔猪应注意保暖,保持圈舍干燥,使其靠近母猪,增加其存活机会。作好公猪的管理,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公猪,应作好检查。因公猪可能传播感染,所以引进种公猪应逐步进行。也可将空怀母猪在配种前放人患病猪群,使其获得感染免疫,防止经交配感染和垂直传染给仔猪。与患先天性震颤猪同一窝的公猪和母猪都不应留种。
5.3 10%葡萄糖、维奥新奥兰免疫核糖核酸1ml、地塞米松1ml 腹腔注射,3~4 小时一次。
5.4 每头子猪肌肉注射25%硫酸镁5ml,同时肌注0.1%亚硒酸钠2ml 和复合维生素B2ml。或每头仔猪每天口服50%的葡萄糖20ml,每天用药1次,连用3 天。
5.5 对母猪,可取苍术粉、磷酸氢钙各100g,每日拌料喂母猪,连用4~5 天。亦可取苍术粉5g、磷酸氢钙5g、食母生5g,用蜂蜜调成糊剂,涂抹在病仔猪舌根处,每天1 次,连用4~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