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9-01-06姜龙陈殿元杨祥波于海燕包岩于晓明徐辉
姜龙,陈殿元,杨祥波,于海燕,包岩,于晓明,徐辉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吉林吉林132101)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材料,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其快速发展依靠农业人才的有力支撑[1-2]。在农业产业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农业院校肩负起培养优秀农业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7年面向全国招生以来,目前在校生有42人。从专业建立伊始,就确立了学生应用型、专业化、全方面发展的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测、种子营销及其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涉农领域从事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本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 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巩固涉农专业课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能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劳动、农事操作、农业生产实习、农业专业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农情调查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锻炼。涉农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紧抓课程教学内容,让涉农专业学生掌握重点理论知识的过程;第二类是理论课程以外的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劳动、农事操作、农业生产实习、农情调查等。
2 涉农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惯性思维的影响
农业属于国家第一产业,但在传统的惯性思维影响下,部分涉农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培养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合理化分配涉农专业的教学资源。教师下场锻炼或自身实践经验较少,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教师的惯性思维使其只是注重理论教学的发展,把实践教学仅作为加深理论课程理解及辅助掌握理论知识的简单工具。
2.2 开展教学体系不完整
部分涉农院校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完善。一是没有将实践课程单独从理论课中划分开来;二是将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支撑部分而将其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课时的统筹;三是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为随意,不能与农时、农事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进行设置,仅为丰富教学内容而设置。最终使涉农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田间实践和室内实践,达不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专业课程理解的升华。
2.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涉农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获得农业知识,提升农业技能的“工程师”。教师的素养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息息相关[3-4]。现如今,大多数涉农院校年轻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虽然经过层层考核和严格选拔,但教师的实践经验匮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尚未走出书本到书本的课堂学习模式,更没有经历过书本到实践的磨练。此外,涉农院校对于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培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与理论教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双师型教师匮乏。
2.4 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理解课程的能力。目前,部分涉农院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且落后。在“互联网+”时代,上述教学方式亟待淘汰。讨论法、案例教学法、BOPPS教学模型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在国内高校应用较少,可将上述方法引进、吸收,并有效地转化到国内涉农院校中来。
2.5 涉农院校学生主动性较差
部分涉农院校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动性较差,单一地将实践教学理解为只是从事体力劳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在实验课中,应付了事,互相抄袭实验报告;在实习过程中,不主动思考,不主动提出问题;在农情调查或毕业设计过程中,缺少主观判断和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不能主观的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
3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思维和体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涉农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农业教育理念的更新,涉农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且是一个永久的课题[5]。涉农院校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时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体系。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以高素质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认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3.2 建立模块式的实践教学课程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模块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三大类。
3.2.1 课内实践模块
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基础实践(土壤肥料学、气象学等)、农情调查、农业推广、农技服务以及涉农基础课程实践等。
专业课实践环节。包括作物育种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种子生物学方向、种质资源学方向、遗传学方向、种子生产技术方向、田间试验统计方向等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3.2.2 课外实践模块
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项目、学术科研Seminar、参与式科研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自主课题立项与各类企业实践等。
3.2.3 与时俱进的更新课程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涉农院校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大纲应不断地进行优化、修订及更新。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规律,更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时应该充实最前沿的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去除老、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增添农业领域必须掌握的农业内容,删减重复、脱节的教学内容。
3.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历年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该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肩负学生的理论教学工作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对学校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是首要任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或是刚进入高校工作的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主动进入农资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企业农资生产经营状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另外,实行学生选课制,加强专业课教师间的竞争强度,摒除教师一劳永逸的想法。最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奖惩分明,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素质。
3.4 构建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
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考虑其职业人生规划。鼓励不同专业间的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优化自身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面是一个有效途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如要从事企业管理或种子营销等工作,在学习成长期间就应该阅读一些管理或经营方面书籍或是直接到此类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涉农院校在此方面应该最大可能地提供有效途径。
3.5 构建平等完善、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外实习项目中,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教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互动。高校通过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既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又能突出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涉农院校应不断加强与涉农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双方能够实现共赢。校外实践基地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就增多了,进而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企业也能够通过校企联合筛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诸多方式培养学生,有助于学生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4 结语
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涉农院校作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着眼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诚然,涉农院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