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019-01-06李力
李力
(广东粤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1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标准和相关规范不完善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阻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有不良的影响。在这样背景下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扶持政策来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时间较晚,因此,生态修复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与此同时,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水土保持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并不完善,对于很多问题的要求并不明确。而且在措施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导致了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
1.2 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是对于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还不足,很多地方生态修复的观念不强。首先,很多地区的工作人员不重视生态修复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人认为水土流失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生态系统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其次,很多地区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但是地区的居民对于生态修复的意识不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使得生态修复的效果不好。最后,很多生态修复项目的单位误认为环境治理工作就是水土保持,没有考虑到整体的环境特点,同时由于生态修复的技术有限,从而造成了生态修复效率不高的情况。
1.3 生态修复技术不高
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出,虽然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很多地区的修复效果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的种类比较多,因此,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整体的生态修复效果并不好。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修复技术水平比较低,使用的修复技术只适用于普通地形的生态修复,而对于特殊地形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这造成了生态修复的局限性,如果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对于特殊地形地貌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不够,在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时候,没有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2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2.1 完善加强国家政策
要想取得较好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效果,应首先制定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生态政策并没有取得较好的落实效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要对相关部门进行培训与监管,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执法监督政策,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要制定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尤其是对项目建设来说要加强监督与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如果发现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2 提升生态建设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这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说,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宣传力度,提高人员的思想认识,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首先,要提高相关人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明白生态建设是需要长久的努力才能看到效果的。其次,对于项目施工人员要在开工前培训时明确施工措施的意义,使他们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最后,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的手段和大众交流平台进行生态建设的宣传,提高对生态建设宣传教育的效率。
2.3 推进科学建设工作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尤其是水土保持工作来说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后续问题的产生。具体来说进行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时需要对地区降雨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选择更加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对于腐蚀的土壤和储水能力较弱的土壤,要采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情况来解决;而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则需要通过改良耕作、使用改良物质等方式来解决。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因此,要充分调动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从而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需要制定有力的措施确保生态建设的效果,并通过加强监管确保措施落实的效果。与此同时,生态建设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通过加强宣传来提高全民的生态建设意识,使人们在明确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国家需要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对不同地质地形的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