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推广成效分析
2019-01-06刘世梅
刘世梅,张 杰,赵 恒
(1.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东辽136600;2.吉林省农业宣传中心,吉林长春130033)
为提高玉米螟防治效果,东丰县从2013年开始进行了赤眼蜂玉米螟全面防治工作,现将防治技术及效果总结如下。
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优势
1.1 原理
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的原理主要是因为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虫,通过寄生在玉米螟的卵中来减少玉米螟成虫的数量。赤眼蜂的释放时间要与玉米螟产卵时间相吻合,以使防治做到有的放矢。
1.2 防治优势
一是防治效果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根据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幼虫的卵中导致卵死亡,以减少玉米螟成虫的数量;二是经济效益高。利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可比其他方法的效益提高20倍,在降低防治成本的基础上见效快,而且方便管理;三是生态效益佳。科技发展使大量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于田地的数量在逐渐增大,农药残留的超标危害了土壤、水源和空气,同时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绿色无污染的方式,安全无毒,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生态效益极佳。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施对策
2.1 组织防治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东辽县成立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由县级领导、农业局领导、财政局领导及各检查站领导带领执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实施工作。全县放蜂实行五统一:统一组织指挥、统一培训、统一供蜂、运蜂、统一放蜂、统一调查验收。放蜂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接力式方式,全县组织专业放蜂队和专业放蜂员进行放蜂计划实施。
2.2 加大技术宣传
每年根据实际需求在全县范围内发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宣传单和光盘,做到所有放蜂户每户一份。在放蜂前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电视专题讲座,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讲座,同时举办放蜂技术培训班,专门对放蜂人员进行培训,放蜂做到了“五落实”,即面积落实、资金落实、物质落实、技术落实和专业放蜂人员落实。
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概况
近年来,省站下达的计划任务从80万亩到100万亩不等,该县都是按照要求完成规定面积防治任务,完成任务100%。
按照每亩放蜂1.5万头的标准,分二次释放,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蜂8000头,5年共放蜂750亿头,蜂卡都是由吉林省公主岭植保植检站提供。
放蜂时主要根据当年玉米螟进化程度,第一次放蜂一般在7月初左右,第二次放蜂在第一次放蜂后大概6天左右,每亩设一个放蜂点,每点挂一个蜂卡,将蜂卡用别针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背面。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
东辽县植物保护检疫站和各相关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调查验收组,每年都会对赤眼蜂田间寄生率、玉米田间被害率、被害状及百株虫量进行了调查,以此计算产量损失率和经济效益。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农药对农产品的残留及对环境的污染,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远远超过其经济效益,是建设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保障。
5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总结
2013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卵校正寄生率为75.8%,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达67.5%,挽回玉米损失达2492.8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5384.88万元;2014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卵校正寄生率为84.8%,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达77.5%,挽回玉米损失达2192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4603.2万元;2015年,东辽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卵校正寄生率为75.9%,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达79.8%,挽回玉米损失达2796.5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4865.9万元。2016年,东辽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卵校正寄生率为75.9%,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达79.8%,挽回玉米损失达2796.5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4865.9万元;2017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卵校正寄生率为74.7%,田间平均综合防治效果达74.27%,挽回玉米损失达3000.3万公斤,总经济效益达5220.5万元,扣除蜂卡240万元费用,纯增经济效益4980.5万元,投入产出比1∶21。
6 结语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危害,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这项技术的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素质,同时具有省工、省力、效果好、效益高,方法简便、使用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天敌的优点,对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总之,利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在东辽县广泛应用,在有效防治螟对玉米生长的危害的同时实现了绿色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生态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