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产业脱贫的对策

2019-01-06刘道军

吉林农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助推特色产业农业产业

刘道军

(思南县兴隆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思南565111)

2015年1 月,中央针对精准扶贫提出“十大工程”,其中强调由取得良好成果的农业企业助推脱贫,不仅阐明产业扶贫对精准扶贫的作用,也进一步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产业脱贫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组织化程度均较低,并且农业产业有其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结构单调、分散,而具有较高效率与收益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占比较小,无法在较高程度上与市场对接,要构建每个贫困村都有一项特色产业的良好结构难度非常大。

1.2 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

例如城固县,就其实际情况来看,全县农民的人均耕地只有1.1亩,土地流转慢,流转率较低,仅为16.5%。各贫困村的产业基础都比较差,而且产业规模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土地细碎化现象,对投入生产与标准生产等都造成严重制约[1]。

1.3 亟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贫困村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建设的收购与原料基地都非常少,相对非贫困村,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包装以及营销等较落后,有待加长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相较于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的村庄而言,这部分贫困村难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1.4 有待提高农业要素应用水平

当前,贫困村数量较多,并且地理环境具有较强复杂性,在农田水利、电力以及网络等方面所建设的基础设施都比较差,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抵抗[2]。同时,贫困村组织人才、资金与技术等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资金支持;可以投入到发展项目中的资金少之又少,有待进一步推广农业科技;务工的劳动力年龄较大,平均年龄甚至超过50岁,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新型职业农民以及高素质科技人才更是稀缺,在发展要素方面严重欠缺支撑力。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产业脱贫的对策

2.1 对特色产业加大脱贫投入

以劳动力充足的贫困村为对象,为其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大支持,加强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速度,不断增加扶贫搬迁以及生态扶贫的强度。与此同时,在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以及贫困户相结合的模式方面加大推广力度,强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对部分有强烈脱贫欲望的贫困户,并且劳动能力符合发展要求和条件,可允许他们两年内免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日益促进电商与旅游扶贫等多种项目。对于针对贫困村产业发展所制定的资金扶持政策,要加强落实,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和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和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涉农企业捆绑使用[3];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使各种奖补政策倾斜于贫困户,例如农机购置补贴等。

2.2 构建与完善帮扶机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贫困村贫困户机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村中构建各种基地提供重要支持,加大农产品加工等各种项目的开发力度,积极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助推贫困户提高经济收入。

2.3 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具有较强带动力与示范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扶持与培育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长产业链,增强其附加值。积极鼓励贫困户,使其利用生产要素参加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兴办中,开展贫困户参与农业加工企业利用生产要素建设,完善利益联动机制,促进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

2.4 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政府已经构建起相关交流平台,对其进行充分应用,并且扩大农业发展渠道。加大产品出口基地构建强度。定期组织出口企业,使其积极参与国内外举办的不同类型的会展,从整体上增加经济效益。强力宣传农业产业的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对农业企业、具有较强示范性的合作社、各个社会组织、小康村等进行大力鼓励,使其积极参与脱贫产业攻坚,创建群众积极参与的最佳发展氛围。

3 结语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强度,此项关键举措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振兴。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在提高农户收入方面不一定会立即见效,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间并不冲突。

猜你喜欢

助推特色产业农业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