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药灸脐配合六味地黄丸治疗肾虚髓亏型骨质疏松62例

2019-01-06涂鹤松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左归丸六味地黄脐部

涂鹤松

浙江省淳安县中医院 浙江 淳安 311700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笔者采用隔药灸脐部配合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肾虚髓亏型6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针灸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115例。年龄50~82岁,病程0.6~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骨痿”的诊断依据,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其中男15例,女47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8年;对照组53例,其中男13例,女40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0.6年,最长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隔药灸脐配合口服六味地黄丸治疗:以四物汤合左归丸为基础方研粉后,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为约3cm、厚1cm的圆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患者脐部,上面再放艾炷施艾,男性灸30壮,女性灸25壮,隔日1次,共灸55次。配合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8丸,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

2.2 对照组: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每日100IU,单次或分次给药,连续使用4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脊柱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脊柱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好转;未愈:脊柱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无变化。

3.2 结果:治疗组62例中,治愈37例,好转15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83.9%;对照组53例中,治愈18例,好转20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71.7%。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3 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的骨密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前骨密度值为-2.64±0.10,治疗后为-0.97±0.05;对照组治疗前为-2.78±0.16,治疗后为-1.44±0.1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疗效更优(P<0.05)。

4 体会

专家共识意见[1]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临床症状隐匿,并发症严重,致死率高。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骨枯”“骨痿”“骨蚀”“骨极”“骨痹”等范畴,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血瘀是发病的关键,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多种原因导致肾虚,精血亏虚,髓少骨枯骨痿的病理变化。

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种,脐部皮肤结构的特点最有利于药物吸收,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漫,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最强[2]。以脐部为用药部位,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脐联系于全身经脉,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还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起治疗作用。

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从理论上对脐疗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所用四物汤补血、养血,左归丸壮水之主,培左肾之元阴。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有赖于血的滋生,故选用四物汤合左归丸,共具补血益精之功。用时以黄酒调和制成圆饼,放于患者脐部隔药灸,起到温补肾阳作用。男性取群阴之数30壮,女性取群阳之数25壮以寓于阴阳相交[3],施灸次数均为55次。该方法至简,取法自然,平衡阴阳,它将易学思维和精髓溶于艾灸技术中。配合六味地黄丸口服,则更加强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之功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左归丸六味地黄脐部
Protective effects of Zuogui Jiangtang Jieyu Formula on hippocampal neurons in rats of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via the TRP/KYN metabolic pathway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Zuogui Wan(左归丸)improves trabecular bone microarchitecture in ovariectomy-induced osteoporosis rats by regulating orexin-A and orexin receptors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六味地黄丸的现实应用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六味地黄丸(汤)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左归丸对化疗致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左归丸上调雷公藤多苷诱导卵巢功能低下大鼠卵巢PLGF及Flt-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