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嘉兴地区中医药学术特色探析*
2019-01-06陈路阳
陈 峰 陈路阳
1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314001 2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310053
嘉兴地处东海之滨、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古称“由拳”“槜李”“秀水”。嘉兴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浙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世医,如宋代妇科陈素庵,明代药学贾所学、针灸凌汉章,清代温补学家冯兆张、温病学家王孟英等[1]。现对嘉兴历代中医药的学术特色探析如下。
1 精研经典
明清时期,嘉兴医家对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沈又彭的《医经读》《伤寒论读》、冯兆张的《内经纂要》、陈文治的《伤寒集验》、吴仪洛的《伤寒分经》、徐彬的《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伤寒图论》《伤寒六经辨证治法》《金匮要略论注》、沈明宗的《金匮要略编注》等都是较为突出的代表。
沈又彭的《医经读》,以简洁明了为特点,王孟英说“尧封沈氏所著《医经读》《伤寒论读》简明切当,允为善本”。沈氏认为“《素问》《灵枢》……细读之,文气非出一手……弟真伪杂陈,指归非一”,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始则去其非,以存其是;继则欲去其似是,以存其至是”。而最终分为平、病、诊、治等篇。现代学者认为其是类分研究《黄帝内经》中最简要的分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伤寒论读》分11篇,即原叙、辨太阳证、辨传解、辨误治、辨阳明证、辨少阳证、辨太阴证、辨少阴证、辨厥阴证、脉法及方。首先补亡编次,以希望还原仲景的原意。第二按六经性质,重新编排条文。第三按六经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论分析。第四结合自己的体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注释分析。
吴仪洛的《伤寒分经》提纲挈领,分经立法,统括四时。吴氏通过有选择地汇辑喻嘉言氏论著篇目,突出了伤寒外感辨治体系的纲领,贯穿了伤寒统领四时温病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对伤寒典籍的创见、提炼、传承和阐扬。另一方面述而不作编订《尚论》阐发《伤寒》。编次整理,使喻氏论述更加明晰和完善。是精进完善、具有鲜明三纲学说、平实易懂的伤寒学普及读本。
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有精辟独到之处,对后世影响较大,注释文显义畅,有关阐发补论,对后世研究有一定的启迪。该书采用先注释后论述的方法逐条对原文的脉因、证治、方药进行注解释述,且浅显易懂,扼要明了。如指出消渴为肠胃之气不能健运而成三消。又根据辨证论治,把消渴证分为三类,其治法各有侧重。《金匮要略论注》以经解经、溯本求源的注释特点,层层深入,所言极尽。沈明宗的《金匮要略编注》致力于编写与注述两个方面。认为仲景书多编次失序处,以《金匮要略》来说,首篇最明显。沈氏指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而是篇乃以治病回答冠于篇首,序例大意,反次后章;且诸方论头绪参差不贯,使读者如入雾径,失其所之。”其首篇提纲挈领,示人以门径。沈氏的注述,都以明白晓畅为主,发前人所未发。清代中叶以来学术界对传统理学,以高扬批判和经世致用为特点,强调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清代的中医深受其影响,嘉兴医家在《金匮要略》的研究方面不但注释原文,更注重于对原文次序提出怀疑,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金匮要略》理论相结合,从而使《金匮要略》研究呈现的新特点——学以致用。
2 辨析本草
从明代起,嘉兴的本草学开始有了发展,出现了蒋仪的《药镜》、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至清代有黄凯钧的《药笼小品》、冯兆张的《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和《痘疹药性五赋》、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陆烜的《人参谱》、陈其瑞的《本草撮要》等专著。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被名医李延昰称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清代的尤乘认为此书“珍为异宝”,称其“远绍神农开物之业,近接蕲阳集成之统……诚生人之要旨,济世之真诠也”。《药品化义》特别有贡献的是把中药的功效,把“力”作为一个单项独立出来,是现代中药功效理论的源头。吴仪洛认为《本草备要》当时广泛流传,但有不少不足之处。从临床实际出发,“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新增了221种药物,在药物分类、药物功效、药物主治、药物的禁忌、药物的真伪、药物的修治等方面均有新的发展,使《本草从新》成为一部既适合流传学习,又能符合临床实用,同时体现清代本草学术研究实际水平的本草专著。
3 善用温补
自金元以来,中医学术流派频出,以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为代表的学派注重寒凉攻下,滋阴降火。但不少医家偏于苦寒攻伐,着迷于滋阴降火,出现了损伤脾胃,克伐真阴的滥用寒凉学风。针对于此,以研究脾肾和命门,运用温补法,善用甘温的学术流派逐渐形成。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为温补三大家。作为嘉兴温补学派的发展及代表人物,主要有冯兆张、吕晚村等,推动温补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理论上重视脾肾学说,特别对肾命水火的研究,强调脾肾阳气对生命的作用,在临床上辨证论治,善用甘温,以温养补虚作为扶正的主要方面。冯氏以命门为重,强调命门是根本,推崇赵献可的命门理论。重视人体正气的作用,特别是阳气的重要性,在临床上重视温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提出地黄丸加减十方,创立全真一气汤。
4 综述温病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时,出现了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他们各自总结历代名医的创造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在温病学说的立论和方剂的制订方面开创了新的历史。尤其是嘉兴王孟英作为后起者,是各家学说的综合者。王孟英采取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条文为经,以叶薛诸家的经验学说为纬,撰成《温热经纬》,使温病理论体系更趋完善。特别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分治等创见,王孟英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并指出了伏气温病与外感温病的不同,外感温病,邪由表及里,由气分至血分。伏气温病,自里出表,是先从血分然后达于气分,使后来的学习者有一个简洁的路径。其著有《霍乱论》,对于霍乱病,探究防治方法,分析霍乱病机。治法方面,备载伐毛、刮焠、搨洗等应急措施,并列纪律、侦察、守险诸条,创效方8首,常用药物75味。
5 传承针灸
嘉兴针灸在宋代就有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其所载的灸方,均以急症为主,具有取穴少、疗效高、易掌握的特点。特别是从明代以来的五百年间,嘉兴针灸出现了许多延续至今,代代相传的针灸世家。具有代表性的有历明代以来十七世的凌氏针灸,流传的著作有《经穴会宗》《针灸秘传》《针灸内编》等,《明史》载“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其七世孙凌宸世,于清康熙年间由双林迁至桐乡一直传承至今。其学以《内经》《难经》为基础,以针、灸、药并举。强调针刺手法,多用冷针,常用直接灸法等。此外,有自清代至今已七世的平湖严氏针灸,有已历六代的施氏针灸,有历四代的盛氏针灸。同时还有许多留传在民间的各种针灸疗法。其学术思想崇尚《内经》,并屡有发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针灸学术的源流及发展脉络十分清晰,至今已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嘉兴针灸学术流派。
6 尊奉养生
养生是中医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内经》中早有记载。此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明代嘉善的袁黄,海盐的王文禄,嘉兴的周履靖等;清代有曹廷栋、黄凯钧。食疗也是养生的一个方面,嘉兴有元代的贾铭、吴瑞,清代的王孟英、朱彝尊和顾仲。
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摄生三要》为养生方面的专著,提出聚精、养气、存神是养生三大要点。袁黄精于中医,用中医理论对养生机理与具体方法进行阐述,从一个侧面体现明代嘉兴养生的概貌。海盐的王文禄提出养生重于治疗的观点,“盖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认为养气重在脾胃。清代曹廷栋的《老老恒言》论述了老年人的起居、寝食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主要有注重情志、脾胃和劳逸结合。黄凯钧《一览延龄》主要阐述养生导引内容,认为养生之道要注重情志调摄,饮食平和,肾精保养。对导引养生法,主张动静结合,因人而宜。
食疗历来为古代医家所重视,元代贾铭著有《饮食须知》,认为养生的方法饮食是第一重要的内容,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正确的饮食。清代的王孟英也注重饮食对人体的调节作用,十分重视饮食疗法。所著《随息居饮食谱》一书,把食物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对331种食物进行了详细论述,每列食物性味和功效,并记载禁忌不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每种食物的性能。其论述饮食分为食养、食忌、食疗三个方面。顾仲的《养小录》认为饮食应节制、适度,要“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