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积极心理干预对失智老人照护者的影响

2019-01-06陈涛周叶王永华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24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量表心理健康

陈涛 周叶 王永华(通讯作者)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 上海 200231)

据文献统计我国失智老人的数量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且每年都有新发病例,约30万左右,预计到2050年失智老人数量将达到2000万人以上。其中7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达到8.26%,80岁以上将高达1.4%[2]。他们给照顾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与精神负担。失智者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化难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3]。在社区内为失智老人提供熟悉的社区照护平台,积极心理学的介入,又给照护者获得离开病人短暂的放松或休息的时间,期望延缓失智老人的病程,增加照护者心理幸福感,提高失智家庭的生活质量[4]。平台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让失智家庭合理利用社区公共卫生资源,使照护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素质[5],同时给予失智老人非药物医治而是高质量的照护。

1.心理健康

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不仅没有疾病或衰弱[6]。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积极的品质,从而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的潜能与优势,促进人们心理健康[7]。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发展,关注积极力量及幸福体验。即在心理学领域中对个体的潜能、优势、品德等积极的方面运用有效的测量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8]。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9]: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强调人在面对外界、面对自身时能够积极乐观的主观层面。二是研究人身上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勇气、智慧等个人层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办法帮助个体拥有和扩大自身积极的特质。三是对积极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基于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关注个体的优点和积极方面的群体层面。

3.团体积极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en,1890-1947)提出的“心理场”理论,从建立团体规范、破冰活动、交流倾诉、增加成员之间情感;开辅导讲座,集体讨论,分享感受;生活演练、肯定个人成长、相互支持,最后建立社交网络。

4.积极心理治疗研究现状

据国内外研究,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干预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帮助的[10]。在医学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提起脑卒中偏瘫患者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增强精神分裂患者的情感体验积极性;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均有较好的效果[11-14]。在职业领域,积极心理干预能提升肿瘤医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和幸福感[15];能缓解手术室护士的压力[16]。在社区领域,积极心理干预可明显提升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和幸福感水平[17]。

4.1 失智老人照护者的现状

我国是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结构,失智老人主要照顾者大多是伴侣或子女,且他们大部分是双职工,生活节奏快和繁忙的工作使得老人很难得到子女抽出时间来陪伴,极少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日积月累使其出现社交孤立、焦虑、压抑、失望、孤独等负性情绪[18]。另外,照护者即使在停止照顾3年后,其抑郁情绪和不良应对行为仍时有发生[19]。

4.2 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4.2.1 认知干预 让照护者学会对目前境遇进行符合实际的思考和行动,不仅改变了照顾者的压力测评,促进应对压力的能力,对老年痴呆患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长期的陪护过程中,让照顾者拥有热情耐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反复对患者进行指导,均能让患者受益匪浅[20]。所有认知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护理的高质量行为对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1997年,英国Tom Kitwood教授认为失智老人是患者的复杂需求未被满足而表现出的一种失能,不会影响自身人格的保持,这与另外两篇文献[21-22]表明一致,正是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触发了失智患者的异常行为,例如游荡、烦躁或者是攻击行为。在美国,一项失智患者照顾培训的方案发现[23],培训时间的长短明显影响到照顾人员的知识、态度等,对正式照顾者提供关于失智患者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认知培训是相当有必要的。

4.2.2 积极团体治疗 (1)利用社区平台,为失智老人的照护者提供暂息照顾服务,一方面构建了失智老人及其照护者的治疗团队,包括心理治疗、照护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能让照护者从日常工作中得到短暂的休息,也帮助失智老人在熟悉的社区中建立社交。(2)团体心理治疗,在建立团体规范的基础上,破冰后信任,通过访谈、叙事等疗法,给予照顾者积极思考的力量与故事的隐喻对于个人的改变潜移默化。第一,接纳每位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给予积极的肯定;其次,直面目前的压力,努力战胜这些问题而不退缩,照顾者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即可作为一种对照顾者反应评估的工具,又能把握照顾者内心情绪感受及收集所面对的困难的信息[24];第三,互相学习一些心理放松的技巧,减轻照顾者的负性情绪。采用专业、规范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定期对照料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照料者的心理健康[25],值得被广泛应用。

5.心理健康的测试工具

5.1 心理健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

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我国在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26]。该量表有90个项目,包含精神病症状学广泛的内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

5.2 幸福感测量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27]

包含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主要用于测查人们当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其中前者包含8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两部分均采用1~7分评分制,量表得分范围在2.1~14.7之间,表示由最幸福到最不幸福,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9。

5.3 性格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

通用的EPQ是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和少年两种形式,各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

6.国外照护体系现状

各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措施各有千秋。在美国,结合社区及设施的护理模式下以居家为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知识宣传、筹措资金、制定个性照护计划、情感支持等[28]。德国、日本等国家,对失智、失能老年人需要帮助的状况进行等级设定。在比利时,依据老人的照护需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如: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社区、家庭,服务方式也相当灵活[29]。很多国家照护失智老人以人为本的理念正逐渐被推广中,满足其需求、增进失智老人能力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失智老人照护的根本目标,不仅考虑他们医疗史,更应考虑他们的社会成长经历及生活环境。

7.小结

本文综合国内外关于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相关文献研究,加上利用社区卫生的服务平台直接服务对象,整合社区资源间接为家庭提供服务的实地经验,从社会发展和社区居家失智老人的实际需求两个方面采取多元的专业化的介入手段与干预措施,提高失智老人家庭照顾者健康心理水平,助其一步步摆脱心理困境,缓解焦虑情绪,为照顾者寻找更合理的自我调节方法。虽然我国对照顾者的干预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健康指导、加强患者安全及照护者技能层面,但参考国外先进的社会干预模式及服务理念,积极心理概念的引入,寻找适合本社区的失智老人的支持体系,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因此照顾者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全面改善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量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