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种繁育系数低的人为因素及改进措施

2019-01-06杨建设祁兴良黄振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中国蚕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蚕蛹蚕种家蚕

杨建设 祁兴良 黄振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家蚕普种繁育系数,是指每饲养1 g蚁量原种所生产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张(盒)数。繁育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蚕种场的经营效益及广大丝茧育农户的养蚕经济效益。影响繁育系数的因素除了蚕品种的固有性状和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普种繁育系数的重要因子。前些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普种生产试验示范过程中出现:因栽桑、养蚕、制种各环节的利益关系没有紧密挂钩,原蚕户重蚕轻桑,导致桑叶营养物质少、产茧量低、卵粒不充实的不良后果;原蚕户重养蚕轻种茧保护,以致于在蔟中管理、采茧、运茧、售茧、削茧、鉴蛹及制种等系列操作中方法不当、动作粗暴,人为造成蚕蛹创伤或致病的情况;因计划不周、全程监控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克蚁收茧量和克蚁制种量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常年春季平均克蚁收茧量为2.8~3.2 kg、克蚁制种量为10~13张,夏秋季平均克蚁收茧量为2.6~3.0 kg、克蚁制种量为8~11张。为防止人为因素对普种繁育系数的影响,自2016年春蚕期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建立健全了蚕种繁育技术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将栽桑、养蚕、制种各环节的利益紧密链接起来,并因地制宜地推广新的种养及制种技术,取得了春季克蚁收茧量3.5~4.0 kg、克蚁制种量15~18张,夏秋季克蚁收茧量3.0~3.5 kg,克蚁制种量12~15张的较好成效。现结合实践谈谈造成普种繁育系数低的主要人为因素和改进措施,供同仁参考。

1 造成普种繁育系数低的主要人为因素

1.1 对交品种饲养比例失调催青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

在实际生产中,饲养的中、日系对交蚕品种比例失调,导致家蚕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雄蛾过多或雄蛾不足。雄蛾过多导致没有足够的雌蛾交配,浪费原蚕饲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雄蛾不足导致雌蛾等待交配的时间过长,以致交配不良,蚕蛾产卵量减少,繁育的蚕种不受精卵增加、良卵率降低。另外,在原种催青过程中因粗心大意,未及时解剖胚胎掌握其发育进度,不能适时准确地调整催青的温湿度、光线和气流等,直接影响蚕卵的催青日数、孵化整齐度、蚁蚕体质、化性及孵化率。

1.2 全程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种养管理粗放

环境及蚕具消毒不能贯穿养蚕的全过程,重视养蚕前的消毒而忽视蚕期中和蚕期后的消毒,并且消毒不全面不彻底,给病原菌留下了滋生蔓延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家蚕发病的几率。另外,由于桑园管理不善、偏施氮肥、不防治病虫害,导致叶质差、营养不良;采叶及贮叶不当以致叶质变差,造成家蚕体质弱;给桑不及时不均匀,影响家蚕取食;饲养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温湿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眠起处理不当,家蚕饥饿入眠和过早饷食等原因导致家蚕发育开差大,蚕体抵抗能力减弱,容易感染发生蚕病;操作粗暴使家蚕受伤易感染病菌,除沙不细心遗失蚕较多,不能确保足量的家蚕头数用于繁育蚕种。

1.3 上蔟及蔟中管理不规范采茧、运茧和售茧方法不当

在饲养条件差、家蚕群体发育开差较大时,做不到分批拣选适熟蚕上蔟,而是一次性铺上塑料折蔟自动上蔟,导致部分家蚕因食桑量不足不结茧或结薄皮茧;上蔟后未及时捉游山蚕而使部分家蚕吐平面丝成裸蚕(蛹);没有及时排除上蔟初期熟蚕排出的粪尿和挥发的水分,造成家蚕被淹死或不结茧蚕增多;蔟中化蛹期间不重视温湿度的调节,导致毛脚茧、半化蛹茧增多;蔟中高温干燥、通风不良,导致发生干缩蛹;持续高温保护过度,导致死蛹及不受精卵增加等。另外,采茧时间和方法掌握不当,过早采茧或做不到轻采轻放,造成家蚕不能正常化蛹或人为创伤;采下来的种茧堆积过厚、堆积时间太久或直接装袋待售,导致死笼率增加;装茧的口袋通风透气性差或装得太满造成挤压、装车装得太多并长时间等待出售,导致蚕蛹闷死或压死等。

1.4 削茧、鉴蛹操作粗暴蛹期保护管理粗放

削茧过早蚕蛹较嫩造成蚕蛹受伤死亡,削茧过晚造成蚕蛹未鉴完蛹就羽化,削茧、鉴蛹和撒蛹操作不当导致蛹体受伤死亡;裸蛹保护期间温湿度、气流、光线等调控不到位,增加败血蛹、旋蛹、黑死蛹和干缩蛹等病死蛹。

1.5 发蛾失调制种过程管理不到位

在原蚕饲养、蔟中及蛹期保护管理等全过程不注重调节对交蚕品种的发育进度,发蛾时间不一致,某一品种的雌蛹大量羽化且在24 h内不能交配导致不交、少交、少产卵或产不受精卵。感光发蛾时间过早,人员不足不能及时捉出交配发生不交、短交、易散对等情况,导致不受精卵增加;感光发蛾时间过迟,雌蛾未充分成熟导致不交蛾增加,并且陆续出蛾,不能正常交配制种,减少了产卵量;不严格淘汰不良蛾,增加了微粒子病的检出率。交配时间短,产卵慢减少了产卵量、增加了不良卵量;交配时间过长,出现散对而损失良卵量;不理对或理对不干净增加了不受精卵量,交配产卵室的环境因子调节不到位直接影响到产卵量和良卵率,不及时巡蛾擦蛾尿影响产卵量和产附质量。

2 防止人为因素影响提高繁育系数的技术措施

2.1 周密计划严格标准化催青

根据市场对普种的需求,结合现行家蚕品种的性状、当季气象环境和桑叶质量等综合因素,切实制定饲养品种、收蚁时间、收蚁量、上蔟及发蛾时间表等,并注意中系比日系要适当多收(一般中系与日系计划收蚁量的比例为5.5∶4.5[1])、交配性能较差的品种要适当多收,避免2个对交品种饲养比例开差过大,以确保同时间同等量发蛾。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不断改进催青条件,配备较先进的温湿控制器,建立健全催青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原种催青过程中胚胎的解剖,掌握胚胎发育进度;24 h有人值班,进行定时调种和温湿度的监控、记录。另外,为提高孵化整齐度,所有原蚕区的原种都在所内催青,离所较近的原蚕区在所内集中收蚁,共育到3龄饷食后发给原蚕户饲养;离所较远的原蚕区,原种收蚁前1 d用黑布遮光的空调车送到目的地补催青。

2.2 加强桑园管理狠抓全程消毒

桑叶质量不仅对当代家蚕的体质、造卵数和良卵率以及化性、眠性等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次代家蚕的饲养成绩[2]。针对原蚕区蚕农重蚕轻桑、桑园偏施氮肥等问题,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给种茧饲养户免费发放复合肥;另外,所内桑园施行夏伐冬封的桑枝剩叶打碎还田增加桑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重施农家肥、磷肥、钾肥,为小蚕共育户及附近原蚕户大蚕饲养提供优质桑叶。针对桑树病虫害不能有效防治的问题,采取统一采购桑园专用农药,实施统防统治的措施加强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另外,所内的果桑园在开园期间收购桑天牛、野蚕等害虫,鼓励进园采摘桑椹的人们捕捉桑园害虫,常耕地、勤除草,改善桑树生长环境,非养蚕期适量喷施残毒期短且对家蚕低毒的化学药品防治桑树病虫害;原蚕区的桑园派出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人工统一进行春季芽虫和冬季封园虫的防治,养蚕期间根据个别养蚕户桑园病虫的危害情况,通过农药补贴等方式进行局部防治,严格防止桑园害虫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原蚕区养蚕消毒采取一毛消、二洗蚕室蚕具、三空消、四浸泡蚕具、五实消、六福尔马林消的顺序进行,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同时狠抓蚕期蚕体、蚕座的消毒,蚕室周围环境及桑园道路定期用消毒车喷洒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消毒,以减少蚕病的发生。

2.3 加强饲养和蔟中管理适时合理采茧售茧

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入户,耐心指导小蚕共育、眠起处理和上蔟等关键环节,坚持止桑必须到、饷食必须到、上蔟必须到的“三到”原则。根据各原蚕户饲养的家蚕发育进度,深入蚕室细心观察、正确判断止桑、饷食和上蔟时间,避免处理不当造成发育不齐、病死蚕及不结茧蚕增多情况的发生,要求原蚕户做到快速收蚁、快速给桑,防止蚁蚕因饥饿而爬散影响体质;收蚁时要轻放轻扫蚁蚕,防止人为创伤;给桑要均匀,确保所有家蚕都能及时吃到新鲜桑叶,避免发育不齐。给予适龄适熟叶,各龄给桑要求老嫩一致,合理贮桑,不喂蒸热叶、久贮叶等变质叶;调节好家蚕各龄期蚕室的温度、相对湿度和确保蚕室空气流通,防止温湿度怱高怱低及紧闭门窗不通风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严格提青分批,实行早止桑迟饷食,促进家蚕发育整齐;除沙分箔动作要轻提轻抓,细心拣拾漏网蚕。坚决杜绝过早或过晚上蔟,要求适熟稀上、先熟先上,到有80%以上熟蚕时铺塑料蔟自动上蔟,严格禁止见熟蚕就铺蔟一次性上完的现象发生。上蔟后加强巡逻,督促原蚕户加强温湿度调节,上蔟48 h内保持温度26~27 ℃,家蚕吐丝终了后以24 ℃保护,阴雨天湿度较大蚕室内湿气无法排出时,适当升高温度,打开门窗通风排湿,防止湿度过大增加不结茧蚕的发生。上蔟后及时捉游山蚕再行上蔟,72 h后进行除沙翻蔟,防止蚕茧受潮发霉。严格禁止在化蛹期间采茧,统一要求上蔟后第8天才能采茧,第10天卖茧;为防止原蚕户过早装袋、装车或装得太满而使蚕蛹闷死或压死,离所较远的原蚕区采取入村收购,使用专用装茧筐松装蚕茧,蚕茧运输车用遮阳网覆盖保护,做到松装快运;运到目的地就及时分摊在箔簊里,防止蚕蛹人为创伤死亡。

2.4 严格削茧、鉴蛹过程的监管加强蛹期保护工作

标准化培训削茧、鉴蛹工,出台削茧、鉴蛹奖惩办法,并严格执行,对无削伤或削伤少且认真拣干净病死蛹的给予0.5元/kg的奖励,削死削伤较多的进行相应处罚,严重的取消其削茧资格。鉴蛹一次性过关的每箔奖励1.0元,每返工1次每箔扣0.5元。削茧期间专人负责检查质量,防止未削茧混入茧壳堆里;箔簊内铺土报纸,削茧人员每人发1块海绵垫在箔簊内,以防削出来的蚕蛹摔伤,要求削茧采用“一削二倒三轻放”的操作方法,杜绝人为削死削伤或倒蛹过程粗暴操作而使蚕蛹受伤;削出来的蚕蛹要及时摊开,避免堆积。削到病死蛹时,刀具要用酒精擦洗消毒后再削蛹,削出的病死蛹和受伤蛹倒入消毒盂内消毒处理,不得混入健康蛹中或随便丢放,防止病原菌蔓延。鉴蛹人员进入蚕室必须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鉴蛹前先认真选择淘汰病死蛹受伤蛹等不良蛹;鉴蛹使用干净柔软光滑的塑料筐装雌蛹,掌握在早晚多鉴,中午温度超过28 ℃时应在阴凉处鉴蛹或停止鉴蛹。撒蛹时箔簊内铺1层经日光暴晒消毒过的锯木屑,锯木屑上盖1张蚕网,避免因撒蛹动作粗暴造成蛹体受伤,提高羽化率[3],并利于吸湿,防止蛾尿淹蛾,撒蛹要及时、轻巧、均匀,稀密适当;见苗蛾后再盖2张蚕网,以便隔离蛹皮,提蛾抖蛾。鉴蛹结束后及时用含2%甲醛的福尔马林消毒液喷洒消毒。蚕蛹保护期间要加强温湿度的调节,温度24~25 ℃保护,天晴干燥时进行蛹体喷水补湿,以利发蛾。

2.5 严把制种及保种质量关 确保蚕种优质高产

对交蚕品种如出现发育较慢的情况,在鉴蛹结束时就应立即采取加温措施促进其发育,特别是对雄蛹要适当提高保护温度,促使其尽早羽化,以满足交配需要,避免雌蛾长时间冷藏而损失卵量。合理确定感光发蛾的时间,在制种时遇到高温、人工紧张或雄蛾不足需在当日内进行二交的时候,为避免中午高温时交配易散对及雌蛾长时间不交配造成损失的问题,在早晨3:00感光,促使蚕蛾早出早交配;在中晚秋期气温低、人工和雄蛾充足时,缩短感光时间或天亮后在自然光下让蚕蛾出齐并充分成熟后再捉蛾交配,防止因过早感光捉蛾交配自然光下又陆续出蛾的问题。感光后2~3 h,雌蛾充分成熟后进行捉蛾交配;为提高杂交率,捉蛾交配前要安排专人进行巡蛾,发现纯对随即淘汰;捉蛾交配时要轻捉、轻抖、轻放,每箔放的雌蛾不宜太密,认真选除拳翅蛾、病态蛾、畸形蛾等不良蛾;待雌蛾完全成熟后再进行交配,坚持先捉先交、先交新鲜雄蛾后交二交雄蛾的原则;先在雌蛾箔中投入比雌蛾数多10%的雄蛾任其交配,经20 min左右依次理对,拣出单只未交配的蚕蛾另行交配,已交配成对的蚕蛾适当排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而散对;理对完成后安排专人巡查,发现散对随即将其拣出重交[4]。在实际生产中因生产数量多,为避免拆对不及时造成散对,新鲜雄蛾交配后2.5~3.0 h就拆对,二交雄蛾多交1.0 h;拆对按交配先后顺序进行,动作轻快,并注意拆对的操作技巧,即用食指按住雄蛾,拇指和中指轻拉雌蛾使其分开,不可强拉,以免损伤蚕蛾的生殖器,影响雌蛾产卵。将拆下来的雌蛾放在纱网筐内轻轻抖动,促使雌蛾充分排尿,排完尿要及时送产卵室投蛾产卵;投蛾必须轻快敏捷,要注意送蛾、数蛾或称量、投蛾各道工序之间的配合,避免母蛾积压而造成早产卵多的损失。产卵室配备空调等调温调湿器,保持温度24 ℃,相对湿度75%,保持黑暗并注意通风换气。投蛾后每隔2 h巡蛾1次,扶正翻身蛾,拣回逸出蛾,拣出误投雄蛾,并擦干蛾尿。根据蚕种市场的需求,及时收蛾与收种,收种过程中应避免堆积、震动、摩擦等;在后期蚕种保护、浸酸、浴消、盐水比重及称量等一系列处理过程中注意防止错漏、批次混杂、粗暴操作和人为丢失等现象的发生,以保证蚕种质量和提高蚕种的繁育系数。

猜你喜欢

蚕蛹蚕种家蚕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好吃的炸蚕蛹(yǒng)
好吃的炸蚕蛹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