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
2019-01-06于云丽
于云丽
(广西鹿寨县黄冕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5618)
1 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情况
1.1 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已经感染的妊娠动物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将有大量病原菌存在于排出的胎儿、胎水和胎衣中。在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经过14~180d 潜伏期会有症状出现。而羊群主要会出现流产症状,通常在妊娠后第3~4 个月会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和阴道流液等症状,最终发生流产。从羊布鲁氏菌病发生情况来看,感染后羊群将有40%~90%的羊流产,一些甚至流产2~3 次。部分出现滑膜炎、乳房炎、支气管炎等炎症,所以会出现乳汁含有凝乳块、乳房内存在结节等症状。而公羊有可能产生附睾炎或睾丸炎等病症,会出现阴茎红肿。结茧等症状,发生疼痛,最终丧失生育能力。妊娠后期可能出现胎衣滞留、脓性渗出物等症状,流产胎儿呈现出败血症病变。因此,羊布鲁氏菌病严重危害羊群繁殖,将对种羊和新生羔羊产生较大威胁[1]。
1.2 流行特点
从流行特点来看,羊布鲁氏菌病常年发病,高发期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带有地方性流行特征。由于病原拥有广泛自然宿主,能感染牛、羊、犬等各种动物,所以传染源较多,如病畜分泌物和粪便等排泄物都可以成为传染源,经过采食或受损表皮等途径可以侵入动物机体,能在人、羊及其他动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而母羊在妊娠中后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通过乳汁、尿液等途径,将导致饮水、羊圈等受到污染。通过血昆虫也能实现间接传播。此外,山羊具有最高易感性。
1.3 病理诊断
在羊布鲁氏菌病发生后,还要通过病理诊断确认。针对发病羊进行病理解剖可以发现,子宫内膜中有化脓炎症,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位置出现肿胀,胎膜发生水肿,部分位置有出血块和出血点。一些病羊胎衣有出血点,一些部位被纤维素性絮状液覆盖。在死亡胎儿消化道内可以发现浅黄色或白色絮状物沉淀,母羊卵巢等部位带有炎症,公羊睾丸等生殖器官带有化脓灶或坏死灶。通过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可以确诊。
2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
2.1 加强饲养管理
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需要以预防为主,所以需要加强平时饲养管理。在羊群培养上,需要从幼畜着手加强免疫生物学检查,在第5 个月和第9 个月各进行一次检查,确定全部为阴性则为健康幼畜。针对病羊所产幼畜,需要立即隔离,采用初乳和人工饲喂方式喂养5~10d,然后利用健康羊乳喂养。断乳后需要隔离饲养,每个月进行两次免疫生物学试验,直至全群均为阴性可判定为健康羔群。在日常饲养中,需要及时完成粪便的清扫和消毒工作,建立严格消毒制度,保证饲料营养性,避免羊群食用不清洁饮水和发霉变质饲料。在引进动物时,需要做好隔离和严格检疫,确认无问题后方能混养。此外,需要建立严格进出管理制度,加强消毒工作,采用10%~20%石灰乳、5%来苏水和2%烧碱溶液等几种消毒剂进行交叉消毒,春季和夏季每隔3~5 天一次,秋季和冬季每周一次。
2.2 做好免疫接种
在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方面,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现阶段,主要可以接种羊布鲁氏菌病M5 号疫苗。该疫苗属于弱毒活疫苗,拥有稳定毒力,使用相对安全,免疫期为一年,需要重复接种。针对非种用羊群,可以建立“三停、四停、五检免”防控措施,连续3 年进行接种疫苗,第4 年停免一年,加强疫情监测,直至抗体自然消失后第5 年进行一次检疫,将阳性畜淘汰,针对阴性羊群继续进行免疫接种。在监测疫情的过程中,一旦发生疫病需要及时隔离,并且将疫情上报,避免疾病持续发展。针对威胁区和风险区,需要加强免疫接种,每年春初进行布氏杆菌羊型2 号菌苗的接种,定期进行抗体综合效价检测,保证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2.3 科学处置病羊
病羊还要做到科学处置。具体来讲,针对阳性检出个体,还应按照规定进行及时扑杀和无害化处置。尤其是规模化养殖,需要及时诊断和进行病羊处置。如果发病羊的利用价值较高,可以采用药量为0.1~0.2ml/kg 羊体重的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 羊体重的复方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2ml/kg 羊体重的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治疗。在隔离治疗期间,应每天采取肌内注射方式进行1 剂混合药液的注射,连续3~5d 注射后确定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如果病羊绝食超出24h,需要在颈部注射5~15mg 复合VB,使病羊尽快恢复食欲。
3 结论
羊布鲁氏菌病发生后有明显临床症状,并且具有常年发病和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在经过病理诊断确认后需要立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需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做好免疫接种控制疫情,实现病羊科学处置,尽量减少由布鲁氏菌病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