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01-06贾代锋
贾代锋
(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266300)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一旦发生该病很难根治,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就猪气喘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具体介绍,希望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1.1 易感猪群
猪气喘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猪群,主要高发于哺乳仔猪及仔猪,妊娠后期的母猪及哺乳母猪患病率也较高,但低于哺乳仔猪及仔猪。育肥猪很少患病,即使患病也呈现隐性感染。
1.2 传播方式及途径
猪气喘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患病猪及带毒猪的呼吸道及其呼吸道分泌物中。生猪一旦染病,该病原体会在其体内存活半年甚至超过一年。在此期间,生猪会不断通过咳嗽、气喘及打喷嚏等方式向外界环境排出病原体,并对周围环境及器具造成污染。健康猪接触到空气中的飞沫或者被感染的器具后极容易患病。
1.3 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猪气喘病主要高发于较为寒冷的冬季及春季。猪场由于只重视保暖而忽略通风换气,导致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过高,空气质量较差,从而导致气喘病的发生。此外,猪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完善的检疫制度及严格的消毒制度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
2 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根据其发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隐性型3种。
2.1 急性型
急性型主要发生于没有发生过猪气喘病的猪群中。急性型病猪会出现剧烈气喘,呈犬坐姿势或者腹式呼吸,出现间歇性及痉挛性的阵咳;病猪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对于单纯的气喘病,病猪体温不会发生变化,一旦出现继发感染,病猪体温会突然升高。急性型的病程一般为7d,病猪最终会因窒息而导致死亡,其死亡率较高。
2.2 慢性型
慢性型是养猪过程中最常见的气喘病发病类型。慢性型气喘病病程较长,通常会持续2 个月甚至超过6 个月。病猪出现长期的持续咳嗽,尤其是在采食前后及剧烈运动时咳嗽症状最为明显,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性咳嗽。病猪的毛发粗糙没有光泽,生长发育不良。慢性型气喘病的死亡率并不高。
2.3 隐性型
隐性型病猪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出现轻微的咳嗽。
3 病理变化
对病猪进行剖检可见其肺部心叶、尖叶及隔叶上出现对称性病灶,这些病灶大小不一,颜色为白色、灰色、灰黄色或者淡红色。将病灶切开后可以看到黏性分泌物流出。病猪的肺膜下部可见白色的小结节突起。肺部出现淤血或者水肿,其肺部淋巴结出现肿胀、增生甚至变质,其切面呈白黄色。
4 实验室诊断
4.1 X 线检查法
通过X 射线透视检查可见,病猪的肺叶内侧及心膈角区出现界限不明并且密度中等的云絮状阴影区域。
4.2 病原学检验
取死猪病变组织制成触片待其自然干燥以后,用甲醇固定2~5min,接着进行姬姆萨溶液染色,用pH 为6.9~7.2 的磷酸盐稀释后再用丙酮对触片进行冲洗。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呈球状、杆状、两级状或者轮状等多种形态的紫色支原体病菌。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应定期对猪舍及猪舍内的器具设施进行消毒,猪群出栏后应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控制猪舍内的饲养密度,对猪舍内的粪便及垃圾等要及时清理,做好猪舍日常卫生及消毒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的猪只应进行分群饲养,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外界引进猪只,如果必须要引进应经过严格的检疫及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以后才可进行混群饲养。
5.2 保证饮水以及饲料安全
应为猪群提供充足、干净并且有营养的饲料,要保证饲料各种营养物质配比均衡,禁止为猪群喂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应为猪群提供清洁并且充足的饮水。
5.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对于预防猪气喘病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而,应在仔猪5~7 日龄时为其进行首次免疫,并在其15~20 日龄为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从而加强免疫效果。
5.4 药物预防
泰妙菌素、盐酸林可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等药物对猪气喘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因而,在该病流行期间可以在猪群的饮水或者饲料中加入这几种药物。
6 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可以在病猪饮水或饲料中加入400g 的10%氟苯尼考及200g/t 的40%林可霉素,让猪自由采食;也可以在其饲料中加入400g 的10%氟苯尼考及300g 的60%头孢拉啶;或者在饲料中加入150g 的80%泰妙菌素、300ppm 的多西环素及300g 的70%阿莫西林;连续10d为病猪肌肉注射50mg/kg 的林可霉素;连续3~5d 为病猪肌肉注射10mg/kg 的泰乐菌素;或者连续5d 为病猪肌肉注射5mg/kg 的恩诺沙星,以上几种方法对猪气喘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