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保护利用探讨

2019-01-06王金梅苗永旺

江西农业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腾冲水牛槟榔

王金梅,杨 远,苗永旺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 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02;3.云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旨在保护传统农耕文明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GIAHS)项目。2005年,6个国家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进入首批GIAHS保护试点,我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即为其中之一。之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不断开展。2012年启动了旨在保护中国境内重要而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计划,每两年发掘与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已先后分4批进行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2017年6月,云南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对其利用保护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思考,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只有找出问题的答案,才能有效地开展遗产的保护,并使遗产在动态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利用与发展。

1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之为什么要保护

要弄清楚为什么保护的问题,首先必须厘清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综合考察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与演进,可以将其界定为:“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与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固态’或‘活态’形式存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以及承载它们的活动空间。”[1]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适应所处的生存环境,创造且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它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体现着我国人民的生存智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或被破坏、或被遗忘,正变得越来越少,而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自身的技术体系,而且还同时具有独特的传统价值,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与其他农业文化遗产一样,有着重要的价值。槟榔江水牛体型中等、结构紧凑、体质坚实,其被毛稀短、皮肤黝黑油亮,为农户自繁自养,其传统养殖方式以放牧为主,采食草场及田间青草,夜间补饲干稻草,农耕时节则补饲玉米等饲料,属役、乳、肉兼用的我国唯一的河流型水牛品种,在腾冲已有500多年的饲养历史。乾隆时期编著的《腾越州志》就有记载:“嘉靖末年家温饱者,养洋牛赡牛种,力耕耨,办公籴者,未尝无人。”[2]《阳温暾乡水利述》(阳温暾乡:即现今的腾冲和顺镇)碑文中亦写有:“鸿胪寺班寸玉辞官回邑,治理陷河,除洪涝,开垦农田,所用之牛乃洋牛,嘎拉牛也。”洋牛在腾冲民间被称为嘎拉牛,属水牛的一种,全身通黑,嘎拉即为黑色之意。嘎拉牛主要分布于腾冲县境内的槟榔江流域,经过不断风土驯化,最终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地方水牛品种。2005年,腾冲县在调查畜禽品种资源时,将该牛命名为槟榔江水牛。

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槟榔江水牛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出独特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这些价值在今天并没有因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反而由于养殖系统所具有的活态性、适应性、多功能性而更加弥足珍贵。在当下,槟榔江水牛作为我国唯一的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其养殖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示范价值。因此,保护与利用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之保护什么

要解决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要保护什么的问题,首先需解决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固态”的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且还有更为丰富的不断发展的活态的形式,由此决定了保护对象的动态性、丰富性与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必定是一个综合体系,包含着极为宽广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的保护,也包括对农业特产、农业民俗及农业聚落的保护。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作为畜牧业重要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与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并传承至今的槟榔江水牛生产的复合系统。因而对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包括对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及水牛产品的保护,也包括对槟榔江水牛生存环境的保护,更包括对与槟榔江水牛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的保护。

2.1 对槟榔江水牛生存期间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孕育了槟榔江水牛的腾冲,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处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包含不同气候类型,即北部高寒山区、中部温带区、南部亚热带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境内槟榔江、陇川江、大盈江穿越而过,优越的水文资源,为槟榔江水牛的生存提供了先决条件。腾冲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物种繁多,被称为“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横贯全境,著名的火山热海使得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十分有利于各种牧草生长,其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如玉米、油菜、蚕豆、水稻、甘蔗、芭蕉芋等的种植,也为槟榔江水牛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槟榔江水牛主要产于腾冲槟榔江上游的猴桥、中和、明光、荷花、滇滩等乡镇,其他乡镇亦有零星分布,经长期封闭繁育与驯化,已适应腾冲本地的生态环境与亚热带气候,形成了耐热、喜水、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时常在河水中游戏,与生态环境已融为一体。因此,要保护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就必须首先保护好养育了槟榔江水牛的这一方水土,保护好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使槟榔江水牛走向更远的未来。

2.2 对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的保护

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取代传统农耕技术的今天,水牛作为役用的功能逐渐淡化,其肉用及乳用功能日益凸显。尤其是水牛的乳用价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北奶南调”的背景下,开发我国南方现有水牛的乳用潜力,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槟榔江水牛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乳、肉、役兼用的水牛品种,在开发我国水牛乳用性能的过程中,自然起到关键作用,是我国发展水牛奶业的重要遗传资源。2008年7月11日,槟榔江水牛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10月22日,被农业部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14年2月,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水牛主要为沼泽型,乳用性能较低,尽管曾引进过世界著名的印度摩拉水牛、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水牛等河流型乳用水牛品种,但毕竟数量较少,因此奶用型水牛品种种源仍然非常紧缺,槟榔江水牛作为在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本地河流型水牛类群,其较高的产奶性能,优良的种质特性,将成为我国新的奶用水牛种源,对槟榔江水牛这一独特的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就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为此,在腾冲还有大量沼泽型水牛存在的情况下,要严格防范沼泽型水牛血液混入槟榔江水牛,为保护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应建立保种场,防止沼泽型水牛基因渗入。同时,加快槟榔江水牛的选育扩繁,建成高产奶水牛育种场,以加速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牛品种改良进程,促进水牛奶业发展。

2.3 对槟榔江水牛产品的保护

在腾冲,槟榔江水牛传统上除主要的役用外,还有肉用、乳用及药用价值。研磨成粉的水牛角可以消炎消肿,在最有名的腾药安宫牛黄丸中,槟榔江水牛角浓缩粉,即是其主要的药物成分。水牛的其他部位,如头脚、内脏等也具有一定的药效。水牛肉的肌纤维直径小于黄牛,质量不输于黄牛。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广东、广西等省区,人们特别喜好水牛肉,发展水牛肉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腾冲民间亦有吃水牛肉的习惯,不仅鲜食,制成各种美味的水牛肉菜肴,在秋冬时节,还将水牛肉制成干巴,以便长期保存食用。水牛奶的干物质、乳脂、乳蛋白、乳糖含量均高于普通牛奶,有着极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除此之外,历史上,槟榔江水牛还促进了腾冲制革历史的形成。清朝中期,腾冲就出现用土法以槟榔江水牛皮、角制成各种产品,如牛角梳、皮带、皮烟盒、皮包、皮鞋等。因此,在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保护中,要开发利用好其药用、肉用及乳用功能,传承传统的手工制品与工艺,实施好动态保护。

2.4 对与槟榔江水牛相关的民俗民风的保护

腾冲少数民族众多,境内有25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6个,即傣族、回族、白族、佤族、傈僳族、阿昌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久远的民族文化与民风民俗,有着各异的农耕习俗与槟榔江水牛文化。在佤族人的心中,有了水牛的辛勤劳作,才有农业生产的丰收,也才有子子孙孙的世代沿续,水牛是他们的图腾,于是就有了佤族对水牛的顶礼膜拜。他们把水牛头装饰于寨门、房头,象征农业丰收,表达着对水牛的感激。栽秧时节,水牛十分辛苦,不停地帮助人们犁地,完成农事。端午节过后,农忙结束,水牛也可暂时得到休息。这时,腾冲清水乡的佤族寨子就要举行将水牛放归草场的盛大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祭草场。祭草场时,敬献牛头雄鸡、黄钱水酒等丰盛祭品,伴随着浑厚的木鼓声与悠远的号角声,全寨男女老少唱着祈愿歌,跳着古老的祭祀舞。祭祀舞结束,寨长抱着雄鸡在前领生,两人抬着挂有大红花的公牛头紧随其后,而后是拿着香烛纸火、斋、酒、三牲的众多村民。最后来到一棵神树下,按传统祭祀习俗,寨长将牛头及其他供品摆上祭台。之后,点燃红烛、香和纸火,双手举着领生雄鸡,率领村民跪于神树下祈祷,大意为敬请山神、土地神保佑全寨清吉平安,五谷丰登;保护六畜兴旺,水牛在草场吃草养膘,健康成长。祈祷完毕后,鸣放鞭炮,祭祀活动结束。整个过程神圣而庄严。

在腾冲,槟榔江水牛的养殖已经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风俗紧密相连,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水牛文化,这些历史传承而来的风俗与文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中,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重要历史遗存,挖掘其中优秀成分并使之世代传承,亦是保护的应有之意。

3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之如何保护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不只是对农业文化传统的保护,还是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乃至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对遗产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未来而言,也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因此,对农业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亦是对人类未来的保护,因此,不能不加以重视。对其的保护同样可以遵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原则,即动态保护、整体保护与原地保护。“动态保护”就是“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整体保护”要求“不能只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某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而是应该把农业遗产系统及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原地保护”即是指“农业遗产系统不能脱离其形成的原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在三大原则指导下,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保护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3.1 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不同主体,既包括政府、遗产地农民,也包括相关社会组织。不同的主体在遗产的保护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发挥的作用亦有区别。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政府是管理者,因而其执行的职能是制定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与规划、投入保护经费与人员、做好关于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等等。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遗产保护的成败。对于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各级相关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不仅要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政策,同时还需根据长远发展,制定战略规划,还要想方设法投入必要的保护经费与组织好相关的保护人员,发挥好政府在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遗产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创造者与拥有者,也是守护者,因而必然肩负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责任。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绝大多数到城市打工,对经济效益不高的水牛养殖缺乏认同,农村留守的妇女、老人与儿童也难担负起遗产保护的责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保护主体的缺失。如何吸引遗产地农民成为遗产保护的主体,自觉参与到遗产保护行列中来,是各级政府首先必须思考与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农民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的有关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环保组织以及相关团体,由于拥有遗产保护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进行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同时,可以亲自参与遗产保护的实践,同时还可为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因而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总之,在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中,应充分发挥好政府、农民、企业及社会相关单位、团体的作用,构建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以保证系统的传承与发展。

3.2 建立起遗产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遗产保护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农业农村也要实现现代化,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现代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能因为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而剥夺遗产地农民发展的愿望。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保护的毕竟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农民的生产劳动是不可能的,而传统的生产方式效益比较低下,农民不能从中获益,因而对参与其中,保持传统自然无法产生兴趣。这就产生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使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与遗产地农民要形成利益协调机制,都能从遗产的动态保护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尤其是作为遗产保护重要主体的农民,如果不能从遗产保护中,从槟榔江水牛养殖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就不会考虑遗产保护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会被其遗弃。

3.3 形成多类型、多层面保护方法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形成了从低到高不同层面的保护类型。具体包括:文物标本式保护、文献资料式保护、音像资料式保护、种质资源式保护、园区展示式保护、产业发展式保护与生态-文化系统式保护等7种方法。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适合不同的保护方法,就具体的某一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其中的不同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因而,针对某一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几种方法并用。对于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亦如此。与水牛相关的如犁等农业生产工具,水牛乳肉产品,可以用园区展示式保护,通过建立文化生态园,集中展示槟榔江水牛的历史与文化,并与教育参观、休闲旅游相结合,将原先“固态”的农业生产工具加以“活化”。同时,以产业发展式保护,通过合理的产业开发,使槟榔江水牛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的。与槟榔江水牛相关的民俗民风,既可以采取音像资料式保护与文献资料式保护,也可以同时采取园区展示式保护,在文化生态园集中演绎与展示,实现动态保护。

3.4 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动态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既能使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又能推动遗产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双赢之路,只有这样,遗产的保护才具有现实的可能。从国内外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来看,开发旅游资源以带动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遗产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如荷兰的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风车系统,由于风车旅游的开展,不仅使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而我国第一个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处于其核心区的龙现村,也同样通过开展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催生了融农副产品加工、餐饮业等多项产业的新型产业群。

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所处的腾冲,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奇美的火山热海等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保留着明清文化的和顺古镇,古朴而祥和,境内众多的少数民族,编织出一幅民族文化的优美画卷。所以,腾冲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在开展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保护中,可以利用腾冲现有的旅游资源与优势,把槟榔江水牛文化融入其中,以促进水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如可以通过让游客参观水牛养殖场与水牛奶生产企业,了解学习有关槟榔江水牛养殖及水牛奶产品的知识与文化,也可组织游客亲自参与体验相关的农事及民俗活动,体验水牛奶产品的制作。与此同时,建立槟榔江水牛文化园,一方面,介绍槟榔江水牛文化;另一方面,集中展示与槟榔江水牛相关的肉乳等特色产品。

从理论上厘清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后,最重要的就是把理论构想落到实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系统保护最为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不断传承中,促进遗产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

猜你喜欢

腾冲水牛槟榔
赛水牛
水牛喜欢水里钻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小水牛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