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简述
2019-01-06滕月
滕月
(天津市蓟州区别山镇畜牧兽医站 301900)
早期妊娠诊断可提高奶牛繁殖率,减少空期,而且还可以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奶牛早孕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诊断方法与技术。
1 奶牛的早期妊娠诊断主要技术
1.1 超声波诊断法
超声诊断法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对动物子宫进行扫描,根据信号判断动物是否怀孕,主要有A 超、B 超、D 超,其中多普勒超声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利用仿A 型妊娠报警器和自行研制的动物超声波多普勒检测器,对奶牛早孕的诊断进行了大量研究。邓甘珍等在2004 年用B 超检测了137 只处于不同妊娠阶段的雌性动物,在交配后第30 天的诊断准确率为89%,在交配后31~35d 的诊断准确率为97%,在35d 以上的诊断准确率为100%。
1.2 早孕因子诊断法
早孕因子是一种妊娠相关蛋白复合物,妊娠前3 个月的母牛血液中,通过抑制雌性动物的细胞免疫,使胎儿能正常存活,从而达到避免母体免疫排斥的目的。Koch 等报道了雌性动物怀孕后血液和牛奶中有早孕因子。早孕因子的诊断方法主要确定早孕因子的含量,以此作为早孕诊断的重要指标。
1.3 血小板计数法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在受精卵中产生的乙酰甘油磷脂,尤其在桑椹胚期。血小板活化因子可诱导血小板凝集而不释放能量。胚胎阶段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可与怀孕母牛相连接。怀孕奶牛的血小板在交配7d 后显著下降,而未怀孕奶牛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改变。在育种前后,根据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198 头奶牛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测定,并与交配后约50d 的直接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血小板计数检出奶牛妊娠率分别为81%和90%。
1.4 血清酸滴定法
怀孕期间,怀孕奶牛产生一些特定免疫球蛋白,在酸性环境中与其他蛋白质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实际多以血清素滴定法检测免疫球蛋白[2]。
1.5 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该方法属于免疫分析法。当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时,胚胎和胎盘在母牛体内发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绒毛膜滋养细胞和囊胚子叶分泌出来的,通过乳胶凝集抑制试验测定怀孕雌性动物的尿液和奶中的激素,可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
1.6 宫颈-阴道黏液电导率测定法
尹国荣通过测定宫颈-阴道黏液电导率在妊娠早期和发情周期有规律的变化,发现健康奶牛发情时导电性水平较低,从发情开始逐渐上升到发情后期逐渐下降;发情后受精过程中,孕牛电导率变化与空牛不同。在发情周期的每个阶段,怀孕奶牛的导电性明显低于未怀孕奶牛,特别是在受精21d 后。诊断仪器主要由主电极和探针电极两部分组成。在使用中,主机应绑在胸部,探头电极应插入牛阴道穹窿黏液中进行检查。
1.7 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法
怀孕奶牛血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孕奶牛,在桑葚胚阶段,分裂缓慢的大细胞中含有碱性磷酸酶[3]。既往研究表明,妊娠第1 个月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在妊娠第2、3个月间显著升高。
1.8 放射免疫测定法
放射免疫分析(RIA) 是将放射性方法与免疫方法同时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方法[4]。Qishen wang 等分别检测10 头妊娠奶牛和10 头发情奶牛牛奶中黄体酮的含量发现,妊娠奶牛黄体酮含量明显高于发情奶牛。蔡志强等用抗孕激素单克隆抗体建立黄体酮包覆固相RIA 测定奶牛交配后21~58d 奶或血样中黄体酮含量。结果表明,怀孕的检出率为90%~95%。RIA 方法准确性、灵敏度高,但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辐射危害大,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在奶牛早孕诊断方面,由于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已经出现了很多早孕诊断方法,奶牛早孕诊断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早孕诊断大部分的使用方法已经十分成熟,然而一些较为新式的诊断方法使用不多,甚至基层很少使用,一些诊断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然而,由于诸多因素限制,有些方法在生产实践中无法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随着世界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奶牛早孕诊断技术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诊断技术,早孕诊断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